您所在的位置: http://www.cec-tv.com.cn > 资讯 > 本台资讯

李小琳“爱在人间-诗琳画卷”诗书画展暨《诗琳画卷》新书首场发布会27日在中国国家画院举办。

来源: 作者:本台编辑 点击: 发布时间:2023-05-29 15:09:52

展览现场

  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台讯:李小琳“爱在人间-诗琳画卷”诗书画展暨《诗琳画卷》新书首场发布会27日在中国国家画院举办。邀请来自北京社会各界近两百人参加活动开幕式并现场观摩展览。

展览现场

  中国国家画院党委书记燕东升,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苏士澍,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冯远,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徐里,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连辑等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原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宣布展览开幕。本次开幕式由著名主持人张泽群担任主持。

李小琳在展览现场

  李小琳曾任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和中国电力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两家上市公司的董事局主席和CEO。作为长期从事电力行业的优秀女性,她曾荣获“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等殊荣。在人生的第二个篇章,她提出“主动健康,造福人类社会”的理念,将“美丽中国,人人健康;健康中国,人人享有”的身心健康事业,作为她人生后半篇“画卷”的落笔

展览现场

  《甲子抒怀——诗琳画卷》画展,共分《爱的启蒙》《爱的奉献》《爱的滋养》《爱的心愿》《爱的品格》五大主题,集中展出了李小琳的书法、绘画等百余幅作品。书法作品以18字楹联的形式,讲述一段人生故事,60副楹联,组成了人生一甲子的传记故事。其中,《爱的品格》主题,是李小琳以历代文人墨客钟爱的“梅兰竹菊莲丹心”为主题创作的诗书画作品。梅兰竹菊被人称为“四君子”,而莲花、牡丹更是有着出淤泥而不染和高贵优雅的品性。李小琳将之作为自己创作的的题材,将梅之坚毅、兰之贤达、竹之空灵、菊之隐逸、莲之高洁、牡丹之典雅,这些象征着人世间最美好、最高洁的品格,以诗书画形式呈现出来。这些作品将收录于《诗琳画卷》下卷,此次展出也将作为下卷的铺垫和热身。

中国国家画院党委书记燕东升致辞

  中国国家画院党委书记燕东升代表中国国家画院欢迎各位嘉宾的到来,并表示:“李小琳女士这些凝练60年岁月充满温暖与爱意的诗书画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她作为一名艺术创作者独特的审美视角。作品中所流露出的真挚情感,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也让我们更加深入理解了‘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的艺术创作的内涵所在。”

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苏士澍致辞

  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苏士澍在致辞中表示,李小琳的书法作品以楹联形式呈现,讲述了她的一段人生故事。60副楹联,正是人生的一甲子。小琳以书法书写了她60年的人生经历,让人感到十分欣慰,这说明她坚守着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好书法文化,从而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弘扬中国精神,正是吾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致辞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在致辞中回忆道:“认识小琳30余年,一直非常钦佩她身上那种永远积极向上、充满激情、光明坦荡的精气神。在不同时期小琳总能取得不同的成绩,给人不同的惊喜。”他认为,李小琳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又兼具诗才,本次展览所呈现出的作品更是内容丰富、落笔洒脱、气象万千、令人赞叹。

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冯远致辞

  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冯远在致辞中表示,李小琳的书法,俊逸儒雅之气跃然纸面,能够看出她是下了很多的功夫的。在绘画方面,她画的竹与花卉,可以说是率性自为,既入于传统,又不在乎程式。没有多年的努力、刻苦、勤奋,没有她的兰心蕙质和文化自信,是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作品的。祝愿李小琳女士继续发挥聪明才智,创作出更多好的诗书画作品。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致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致辞中指出,李小琳始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怀以敬重,努力把文化的滋养和自己的人生志向结合起来,令人感动。在李小琳的诗书画作品里,可以看到时代赋予她的豪气、她沉浸在经典作品中养成的文气,以及她作为一代新女性特有的气质。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徐里致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徐里认为,中国文化讲究诗书画。我们现在很多人能写而不懂诗,懂诗而不能写,能写、懂诗又不一定能画。诗书画融为一体,实际上是过去中国文人最基本的素养。李小琳这一点就做得特别好。她的书法和绘画,乃至所有的作品,都不仅仅是表面的一幅字、一幅画,我们看到的是她在写心,她在用心用情、在抒情抒怀,书写她的人生。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连辑致辞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连辑在致辞中表示,通过李小琳的作品,我感受到她实践性的艺术审美。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者,她亲自去写、去画,亲身地感受和实践,从而知道什么是好字、什么是好画、什么是好诗。审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养,才可能了解到美、发现到美、创造到美。李小琳通过她的人生转型,通过她实践性的审美,让她自己从外表到内心都变得更加美丽。

李小琳致答谢辞

  本次展览作者,第十一、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现陶行知国际教育基金会名誉主席李小琳现场致答谢辞。她表示,当诗书画的文化魅力与自己30余年所从事的事业、60年的人生经历相碰撞时,真是不由心生欢喜,每天在创作的喜悦中累并快乐着。她感谢嘉宾和工作人员对展览的支持与帮助,并用一首《浪淘沙•诗琳画卷》作为结语:“人生又重逢,再记芳踪。海棠梅蕊别般红。总记当年持辔处,光照始终。聚散几匆匆,此爱无穷,春风冬雪伴途中。诗琳丹青抒真意,莫问西东。”

《诗琳画卷》新书首发式嘉宾合影

  汇聚李小琳创作结晶的《诗琳画卷》上卷也在现场举办了首发式。时逢人生一甲子,经两年多的梳理,李小琳以诗书画为载体,将八万字的作品和精心挑选出的40幅佳作,汇集成《诗琳画卷》,将自己诗意般的人生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全书共分五个篇章,讲述了李小琳不同时期的心路历程:“爱”这一主题贯穿始终,将人生成长的资粮称为《爱的启蒙》,创业治业三十六年电力光明行称为《爱的奉献》。华丽转身之后,再次深刻反思人生的意义,决定做身心健康的光明使者。以文化教育健康为事业称为《爱的滋养》,把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儒释道”的过程称为《爱的修行》。最后,将资助有需要的学子、帮助改善家乡面貌、建造希望小学等各种大爱行为称为《爱的心愿》。

李小琳在活动现场

  李小琳幼承庭训,热爱中华传统文化,有心致力于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坚持知行合一、继承传承,旨在激发更多当代年轻人热爱传统文化,树立中华文化自信。

    李小琳在诗书画方面极具天赋,并触类旁通,将所思所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作品当中。此次展出的楹联作品均为八尺四裁竖幅大作,通天委地、字阔如斗,用墨厚重扎实,章法稳定。六幅丈八尺宣组成(近820平尺)的水墨画——“九天君竹”,是她迄今创作的最大尺幅的竹林图。李小琳所画之竹富有灵性和智慧,整幅画作气韵生动,形神兼备之余更具磅礴之势,画面错落有致、浓淡得宜,竹子枝干遒劲、坚韧挺拔,可见其修身修意德行之深厚。

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苏士澍


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苏士澍接受采访时,他表示今天非常高兴来到中国国家画院看李小琳的诗书画展,此次展览内容非常丰富,最突出的是小琳把六十一甲子60副对联和她的诗书画连接在一起,感受较为震撼,特别在六十一甲子当中,最为记忆犹新的是“一岁一连连甲子,如诗如画画辛丑”。我认为总结的非常好,在繁忙工作之余还能创作出这么多的优秀书法画作实在是了不起,我觉得小琳主席此次跨界非常成功,赢得书画界的广泛关注,值得大家好好向学习。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自己和小琳主席相识于80年代的默契,源于电力。小琳主席在书法以及书画上有很深的造诣,在电力行业深耕多年后转行到了书画界使得其才华得到了进一步发挥,跨界很成功,小琳主席一直心怀光明和爱,总是赋予激情,此次画展进一步展示了将爱献给社会。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一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一接受采访时,他表示中国书法是中国艺术、文化的一个代表,浓缩了东方的美学,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在书法上能够进行阐述以及表现,小琳女士本次展览应该说是一个诗书画结合的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展览,像这样的展览它是多样性的,未来将会在传播上更有效。像这样的展览应该在国内办完,也应该到国外去展出,这个本身就是一个传播中国诗书画的非常好的一个机会,通过她的诗,通过她的画,她的书法来使外国朋友来进一步了解我们当代中国女性艺术家对艺术的追求,来了解我们中国书法、中国诗歌、中国绘画的这种审美的特点。


中国美协《美术》杂志前主编王仲


中国美协《美术》杂志前主编王仲接受采访时,他说自己也经常来看美术馆画展,但今天的展览是一个很特别的展览,是一个别开生面也是一个自成逻辑的展览。李小琳女士通过自己的人生追求,人生经历展现了这个时代,展现了祖国几十年的变化,李小琳将这些诗书画作通过自己的人生轨迹,将这个展览从头到尾连接起来,过去看很多诗书画的展览作品中是通过每一件作品,来反映一个时代。小琳将展览诗书画作为一个整体,通过60年的人生经历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变化。小琳作为共和国培养的优秀青年,对我们的观众,尤其对青年观众是非常有榜样意义的,有个性又有很强的共性,希望这个展览能够获得更多的年轻观众的关注。


陶行知国际教育基金会名誉主席李小琳接受记者采访

  陶行知国际教育基金会名誉主席李小琳接受记者采访中说到:“我希望我们这一代人的奋斗故事,会影响到下一代,他们会继承我们的事业,奋勇向前。希望我的故事,能够给当代年轻人以启迪,不忘爱在人间,向美而行,是我最大的心愿。”


(责任编辑:本台编辑)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