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第一绣
政府+企业+高校,形成支撑平台;协会+合作社+绣娘,形成组织结构;传统元素+现代设计+品牌营销,形成产业特色;研发体系+生产标准+销售渠道,形成竞争能力。支撑平台+组织结构+产业特色+竞争能力,这就是哈密刺绣产业品牌孵化、成长的路径与模式。政府有形的手与市场无形的手精巧用力,绣出了一个绿色发展的民生产业。
刺绣出于绘画的加工,刺绣是人民的创造。
中国刺绣历史悠久,品类丰富。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刺绣最早显于服饰。早在商周时代,《诗经》即有“素衣朱绣”的记载。
哈密五堡距今3200年前的青铜时代晚期古墓中,发现了大量精美的毛织服饰。墓主人头戴尖顶毡帽或尖顶毛线编织帽,身穿毛皮大衣或皮革大衣,内穿毛布袍、裤。这些毛织品有平纹和斜纹两种组织,织造紧密,染彩多样,有红、黄、棕、绿、蓝等多种色彩。其中有一件毛绣残片,残长58.5厘米,宽55厘米,彩色平纹,红底上满绣黄、蓝相间的小三角形组成的大三角形图案,工艺精良,装饰的风味非常强,是毛织物中的精品,也是目前国内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毛绣品,稍早于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商代丝绣实物。
至少在公元前5世纪丝绸之路已显雏形。丝绸、刺绣品、玉石、畜产品等大宗商品贸易的繁荣带来了文化的兴盛。新疆文化的灿烂与各民族极强的创造精神密不可分,更与文化的交流密不可分。自汉通西域以来,哈密作为丝路重镇和战略要津就成为重要的驻兵屯田之地,也是多种文化交流的孔道。《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伊吾地宜五谷﹑桑麻﹑蒲萄”。桑蚕业或从内地传入哈密。
多民族语言、文字、音乐、舞蹈、建筑、民俗等多种文化形式内涵丰厚、绚丽多彩,无不显现出多元交融的典型特征,这是哈密最大的人文优势,也是民族关系和谐、社会安定祥和的社会文化心理基础所在。多元而丰富,多元而包容。一体多元的哈密文化就像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滋润着绿洲草原的发展,滋养着各族人民的精神追求。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就是流动的历史,在流动中延续着传统,又不断汲取现代意识。这其中就有刺绣艺术的传承、交流、发展。
自汉代以来,历代中央政府的有效治理,使新疆多元文化具有稳定的社会基础。1697年,哈密维吾尔族头领额贝都拉协助清军平息蒙古准噶尔部叛乱,被敕封为“一等札萨克达尔汗”,这就是第一代哈密回王。1698年冬额贝都拉奉诏进京陛见。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哈密回王专门从北京请来工匠筑造回城和回王府。哈密回王府的所有官员甚至王妃的服饰均由清政府直接配给。心仪苏绣、京绣的精美,额贝都拉请来数十名绣娘为哈密维吾尔族妇女传授刺绣技艺,哈密刺绣由此成为新疆传统刺绣百花园中的“牡丹”。
哈密维吾尔族刺绣题材大多是花草动物及表现吉祥寓意的图案,植物花卉刺绣图案有牡丹、石榴、佛手、莲花、玉兰、水仙、葫芦、菊花、梅花、竹、忍冬、兰草、瓜果、葡萄、桃等;动物刺绣图案有龙、凤、仙鹤、孔雀、锦鸡、蝴蝶、喜鹊、蝙蝠、松鼠、螳螂、鱼等;天象纹刺绣图案有日、月、云、水、山;器物纹刺绣图案有八宝;文字刺绣图案有万、寿、福、喜;几何纹刺绣图案有直线、锯齿、万字、如意、回纹、龟背;人物纹刺绣图案有八仙。
刺绣技法丰富多样,大致有:平绣、打籽绣、锁绣、辫绣、盘金绣、堆绣、破线绣、钉线绣、缠绣、贴布绣等。受汉文化的影响,哈密维吾尔族刺绣针法也多种多样,如齐针法、参差针法、阶梯针法和散针法等较为常见。不同的技法与针法相结合,可以形成不同的构图风格,一件出色的绣品往往集若干技法、针法于一体。
刺绣的美是艺术之美,是生活之美,更是人心之美。刺绣在哈密维吾尔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刺绣品类有服饰、床上用品、家居日常用品、厨房用品、生产用品等等,家电上有绣品,保温壶上有绣品,锅盖上有绣品,房间里的垃圾桶也有绣套,如此“精致”的生活,跃动着向往美好、爱护美好、追求美好之心。
2008年6月,哈密维吾尔族刺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目前,哈密维吾尔刺绣共有21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维吾尔族刺绣企业及合作社231家,有技能熟练的绣娘4000余人。阿加汗·赛买提是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国家级传承人,一顶传了六代的小花帽讲述着一个刺绣世家的传承。阿加汗保存和创制的刺绣图案有300多种。两个女儿从小跟着她学刺绣,新疆财经大学毕业的儿子买合木提则是家庭创办的阿加汗特色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总经理,17岁的外孙女古扎丽努尔·斯坎旦耳濡目染,抱定了要当一名服装设计师的志向,现在已拥有设计专利49项。
2016年3月,国家文化部在哈密设立首个传统工艺工作站。雅昌文化集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哈密行署签订合作协议,共同致力于包括哈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传统刺绣的工艺保护传承和市场化开发。以“密作”为公用品牌,建立准入标准,哈密刺绣产业进入品牌经营时代。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雪克来提.扎克尔先后作出批示,要求积极探索出一条政府建平台,高校、企业参与“非遗”项目保护、开发利用的合作模式,全面促进传统手工艺进入现代生活,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促进“非遗”领域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国家品牌。
“密作”刺绣产业促进了传统工艺的振兴。哈密市委、行署拨出265万元民族传统刺绣征集专项经费,全力支持传统工艺工作站发展。成立哈密市手绣协会,每个乡镇成立刺绣合作社,在有基础的村设立刺绣合作组,由合作组管理绣娘,形成传统工艺工作站→协会→合作社→合作组→绣娘工作链条。文化部、教育部将哈密刺绣骨干成员培训纳入“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安排专门经费,每年为哈密安排100人以上的培训名额,并通过刺绣协会、合作社、职业教育扩大培训成果。国家发改委在哈密设立“维吾尔族刺绣”哈密传习所。雅昌集团选派中国风设计师“密扇”团队、原创潮流品牌“灌木”团队、上海秦旭团队3个国家级著名设计团队进驻哈密,调研、整理哈密刺绣文化资源,坚持尊重和保护当地手工艺人的知识产权,建立长期合作机制。“灌木”团队以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品类为蓝本,已设计出帆布包、收纳包、抱枕、U型枕、杯套、笔记本、花帽、旗袍、旅行三件套等超过300款的民族刺绣新产品。
“密作”刺绣产业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哈密少数民族绣娘在清华大学、广州大学培训期间,在与各设计团队的交往中,在与内地刺绣大师的交流中,以情谊为纽带、同时也以产品为纽带强化了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首批赴广州大学培训的50名绣娘和培训教师建立了微信群,微信上暖心的话语和图片成为她们的珍藏。“密扇”设计团队通过现场调研为伊州区天山乡的两名绣娘进行了作品指导,因返程时间紧,两名绣娘连夜赶制,清晨5、6点钟从山区赶到设计团队驻地,请设计师们进行指导。由汉族大学生包静创办的哈密衣典刺绣坊,在传统中挖掘美,并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已开发民族服饰、汽车装饰用品、旅游纪念品等40多种,吸纳维吾尔族绣娘就业15人,共同的志向和梦想,让她们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密作”刺绣产业促进了手工艺行业的供给侧改革。雅昌集团各设计团队制订了改善材料、改进设计、改良制作全面提高刺绣品质的方案,建立质量控制标准,形成了第一批传统刺绣改良作品,已经进入内地消费市场。清华大学选派两个批次的专家组,采取“实地考察+即时交流+集中讲座”的形式,对哈密非遗企业和传承人制作、设计、销售、企业管理等环节中的具体问题开展针对性指导。2016年7月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期间,秦旭工作团队礼服《花开了》的刺绣工艺惊艳亮相,这一作品就出自于哈密五堡镇第四代手工刺绣传承人热娜古丽·素批之手,图案源于热娜古丽·素批的母亲50多年前绣的一幅花朵绣片。哈密将选拨命名10名“密作”刺绣师,设立“密作” 刺绣师工作室,专注刺绣产品的本土研发,抢占竞争制高点,推动刺绣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同时,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园区,设立刺绣等手工艺“产、展、销”一体化平台,着力提升集约经营水平和综合盈利能力。
“密作”刺绣产业促进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出家门,不撂荒土地,用家居的技艺就能增收。雅昌文化集团与哈密绣娘、本土刺绣企业签订长期合作订单以及高级定制绣花合同。第一批下发10087件手绣订单,主要面向哈密山区具有较熟练刺绣技艺的贫困绣娘,828名各族绣娘参与到“振兴计划”之中,在此次订单中平均增加收入1200元,其中技术熟练的绣娘增收达到3000元。伊州区五堡镇阿依热娜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玛利亚木古丽·热合曼带领30名绣娘,承接了首批2万元的杭州订单,按图案收取计件工资,每个手绣图案工价在35—95元。五堡镇有5家刺绣专业合作社,每个合作社成员15—30名,人均日收入百元左右。推进脱贫攻坚,发展刺绣业是可持续的精准之策。
“密作”刺绣产业促进了现代文化引领的具体化。绣娘走出家门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产品的稳定收益让她们树立了增收的信心。在6个月的时间里,哈密绣娘2550人次参加了刺绣技能、图案设计、市场营销人员培训。文化部大力支持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组团参加中国非遗博览会、成都国际非遗节、深圳文博会、义乌文交会等重要展会。伊州区五堡镇博斯坦村的刺绣艺人阿米娜•买买提在广州大学培训后,学会了有层次地运用色彩渐变搭配,使绣品图案更饱满、立体,她尝试用苏绣与哈密传统刺绣相结合来设计新的产品,很快在网上就接到了内地的订单。和她一起经营刺绣合作社的丈夫依米提•哈力克,也希望通过阿米娜•买买提的创新,为合作社的发展找到新的方向,儿子夏衣买尔丹主动加入,开始自学刺绣设计。刺绣技艺、图案设计的提升,产品种类、营销渠道的的拓展,无不成为一种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熏陶,绣娘们用自己的双手绣出了美好的生活。
2016年17—18日,国家文化部将在哈密召开传统工艺工作站阶段性评估会议。会议期间,哈密将举办 “密作”刺绣师命名仪式、“密作”刺绣师刺绣作品展、清代维吾尔族服饰展、刺绣时装秀、哈密传统手工艺品展等多项活动。冯骥才等非遗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将来哈深入考察指导。
传统与现代对接,古韵与新风交织,古老的刺绣技艺焕发时尚光彩,精美的刺绣作品妆点美好生活,哈密刺绣产业正进入锦绣新天地!
政府+企业+高校,形成支撑平台;协会+合作社+绣娘,形成组织结构;传统元素+现代设计+品牌营销,形成产业特色;研发体系+生产标准+销售渠道,形成竞争能力。支撑平台+组织结构+产业特色+竞争能力,这就是哈密刺绣产业品牌孵化、成长的路径与模式。政府有形的手与市场无形的手精巧用力,绣出了一个绿色发展的民生产业。
刺绣出于绘画的加工,刺绣是人民的创造。
中国刺绣历史悠久,品类丰富。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刺绣最早显于服饰。早在商周时代,《诗经》即有“素衣朱绣”的记载。
哈密五堡距今3200年前的青铜时代晚期古墓中,发现了大量精美的毛织服饰。墓主人头戴尖顶毡帽或尖顶毛线编织帽,身穿毛皮大衣或皮革大衣,内穿毛布袍、裤。这些毛织品有平纹和斜纹两种组织,织造紧密,染彩多样,有红、黄、棕、绿、蓝等多种色彩。其中有一件毛绣残片,残长58.5厘米,宽55厘米,彩色平纹,红底上满绣黄、蓝相间的小三角形组成的大三角形图案,工艺精良,装饰的风味非常强,是毛织物中的精品,也是目前国内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毛绣品,稍早于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商代丝绣实物。
至少在公元前5世纪丝绸之路已显雏形。丝绸、刺绣品、玉石、畜产品等大宗商品贸易的繁荣带来了文化的兴盛。新疆文化的灿烂与各民族极强的创造精神密不可分,更与文化的交流密不可分。自汉通西域以来,哈密作为丝路重镇和战略要津就成为重要的驻兵屯田之地,也是多种文化交流的孔道。《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伊吾地宜五谷﹑桑麻﹑蒲萄”。桑蚕业或从内地传入哈密。
多民族语言、文字、音乐、舞蹈、建筑、民俗等多种文化形式内涵丰厚、绚丽多彩,无不显现出多元交融的典型特征,这是哈密最大的人文优势,也是民族关系和谐、社会安定祥和的社会文化心理基础所在。多元而丰富,多元而包容。一体多元的哈密文化就像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滋润着绿洲草原的发展,滋养着各族人民的精神追求。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就是流动的历史,在流动中延续着传统,又不断汲取现代意识。这其中就有刺绣艺术的传承、交流、发展。
自汉代以来,历代中央政府的有效治理,使新疆多元文化具有稳定的社会基础。1697年,哈密维吾尔族头领额贝都拉协助清军平息蒙古准噶尔部叛乱,被敕封为“一等札萨克达尔汗”,这就是第一代哈密回王。1698年冬额贝都拉奉诏进京陛见。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哈密回王专门从北京请来工匠筑造回城和回王府。哈密回王府的所有官员甚至王妃的服饰均由清政府直接配给。心仪苏绣、京绣的精美,额贝都拉请来数十名绣娘为哈密维吾尔族妇女传授刺绣技艺,哈密刺绣由此成为新疆传统刺绣百花园中的“牡丹”。
哈密维吾尔族刺绣题材大多是花草动物及表现吉祥寓意的图案,植物花卉刺绣图案有牡丹、石榴、佛手、莲花、玉兰、水仙、葫芦、菊花、梅花、竹、忍冬、兰草、瓜果、葡萄、桃等;动物刺绣图案有龙、凤、仙鹤、孔雀、锦鸡、蝴蝶、喜鹊、蝙蝠、松鼠、螳螂、鱼等;天象纹刺绣图案有日、月、云、水、山;器物纹刺绣图案有八宝;文字刺绣图案有万、寿、福、喜;几何纹刺绣图案有直线、锯齿、万字、如意、回纹、龟背;人物纹刺绣图案有八仙。
刺绣技法丰富多样,大致有:平绣、打籽绣、锁绣、辫绣、盘金绣、堆绣、破线绣、钉线绣、缠绣、贴布绣等。受汉文化的影响,哈密维吾尔族刺绣针法也多种多样,如齐针法、参差针法、阶梯针法和散针法等较为常见。不同的技法与针法相结合,可以形成不同的构图风格,一件出色的绣品往往集若干技法、针法于一体。
刺绣的美是艺术之美,是生活之美,更是人心之美。刺绣在哈密维吾尔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刺绣品类有服饰、床上用品、家居日常用品、厨房用品、生产用品等等,家电上有绣品,保温壶上有绣品,锅盖上有绣品,房间里的垃圾桶也有绣套,如此“精致”的生活,跃动着向往美好、爱护美好、追求美好之心。
2008年6月,哈密维吾尔族刺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目前,哈密维吾尔刺绣共有21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维吾尔族刺绣企业及合作社231家,有技能熟练的绣娘4000余人。阿加汗·赛买提是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国家级传承人,一顶传了六代的小花帽讲述着一个刺绣世家的传承。阿加汗保存和创制的刺绣图案有300多种。两个女儿从小跟着她学刺绣,新疆财经大学毕业的儿子买合木提则是家庭创办的阿加汗特色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总经理,17岁的外孙女古扎丽努尔·斯坎旦耳濡目染,抱定了要当一名服装设计师的志向,现在已拥有设计专利49项。
2016年3月,国家文化部在哈密设立首个传统工艺工作站。雅昌文化集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哈密行署签订合作协议,共同致力于包括哈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传统刺绣的工艺保护传承和市场化开发。以“密作”为公用品牌,建立准入标准,哈密刺绣产业进入品牌经营时代。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雪克来提.扎克尔先后作出批示,要求积极探索出一条政府建平台,高校、企业参与“非遗”项目保护、开发利用的合作模式,全面促进传统手工艺进入现代生活,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促进“非遗”领域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国家品牌。
“密作”刺绣产业促进了传统工艺的振兴。哈密市委、行署拨出265万元民族传统刺绣征集专项经费,全力支持传统工艺工作站发展。成立哈密市手绣协会,每个乡镇成立刺绣合作社,在有基础的村设立刺绣合作组,由合作组管理绣娘,形成传统工艺工作站→协会→合作社→合作组→绣娘工作链条。文化部、教育部将哈密刺绣骨干成员培训纳入“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安排专门经费,每年为哈密安排100人以上的培训名额,并通过刺绣协会、合作社、职业教育扩大培训成果。国家发改委在哈密设立“维吾尔族刺绣”哈密传习所。雅昌集团选派中国风设计师“密扇”团队、原创潮流品牌“灌木”团队、上海秦旭团队3个国家级著名设计团队进驻哈密,调研、整理哈密刺绣文化资源,坚持尊重和保护当地手工艺人的知识产权,建立长期合作机制。“灌木”团队以哈密维吾尔族刺绣品类为蓝本,已设计出帆布包、收纳包、抱枕、U型枕、杯套、笔记本、花帽、旗袍、旅行三件套等超过300款的民族刺绣新产品。
“密作”刺绣产业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哈密少数民族绣娘在清华大学、广州大学培训期间,在与各设计团队的交往中,在与内地刺绣大师的交流中,以情谊为纽带、同时也以产品为纽带强化了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首批赴广州大学培训的50名绣娘和培训教师建立了微信群,微信上暖心的话语和图片成为她们的珍藏。“密扇”设计团队通过现场调研为伊州区天山乡的两名绣娘进行了作品指导,因返程时间紧,两名绣娘连夜赶制,清晨5、6点钟从山区赶到设计团队驻地,请设计师们进行指导。由汉族大学生包静创办的哈密衣典刺绣坊,在传统中挖掘美,并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已开发民族服饰、汽车装饰用品、旅游纪念品等40多种,吸纳维吾尔族绣娘就业15人,共同的志向和梦想,让她们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密作”刺绣产业促进了手工艺行业的供给侧改革。雅昌集团各设计团队制订了改善材料、改进设计、改良制作全面提高刺绣品质的方案,建立质量控制标准,形成了第一批传统刺绣改良作品,已经进入内地消费市场。清华大学选派两个批次的专家组,采取“实地考察+即时交流+集中讲座”的形式,对哈密非遗企业和传承人制作、设计、销售、企业管理等环节中的具体问题开展针对性指导。2016年7月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期间,秦旭工作团队礼服《花开了》的刺绣工艺惊艳亮相,这一作品就出自于哈密五堡镇第四代手工刺绣传承人热娜古丽·素批之手,图案源于热娜古丽·素批的母亲50多年前绣的一幅花朵绣片。哈密将选拨命名10名“密作”刺绣师,设立“密作” 刺绣师工作室,专注刺绣产品的本土研发,抢占竞争制高点,推动刺绣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同时,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园区,设立刺绣等手工艺“产、展、销”一体化平台,着力提升集约经营水平和综合盈利能力。
“密作”刺绣产业促进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出家门,不撂荒土地,用家居的技艺就能增收。雅昌文化集团与哈密绣娘、本土刺绣企业签订长期合作订单以及高级定制绣花合同。第一批下发10087件手绣订单,主要面向哈密山区具有较熟练刺绣技艺的贫困绣娘,828名各族绣娘参与到“振兴计划”之中,在此次订单中平均增加收入1200元,其中技术熟练的绣娘增收达到3000元。伊州区五堡镇阿依热娜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玛利亚木古丽·热合曼带领30名绣娘,承接了首批2万元的杭州订单,按图案收取计件工资,每个手绣图案工价在35—95元。五堡镇有5家刺绣专业合作社,每个合作社成员15—30名,人均日收入百元左右。推进脱贫攻坚,发展刺绣业是可持续的精准之策。
“密作”刺绣产业促进了现代文化引领的具体化。绣娘走出家门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产品的稳定收益让她们树立了增收的信心。在6个月的时间里,哈密绣娘2550人次参加了刺绣技能、图案设计、市场营销人员培训。文化部大力支持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组团参加中国非遗博览会、成都国际非遗节、深圳文博会、义乌文交会等重要展会。伊州区五堡镇博斯坦村的刺绣艺人阿米娜•买买提在广州大学培训后,学会了有层次地运用色彩渐变搭配,使绣品图案更饱满、立体,她尝试用苏绣与哈密传统刺绣相结合来设计新的产品,很快在网上就接到了内地的订单。和她一起经营刺绣合作社的丈夫依米提•哈力克,也希望通过阿米娜•买买提的创新,为合作社的发展找到新的方向,儿子夏衣买尔丹主动加入,开始自学刺绣设计。刺绣技艺、图案设计的提升,产品种类、营销渠道的的拓展,无不成为一种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熏陶,绣娘们用自己的双手绣出了美好的生活。
2016年17—18日,国家文化部将在哈密召开传统工艺工作站阶段性评估会议。会议期间,哈密将举办 “密作”刺绣师命名仪式、“密作”刺绣师刺绣作品展、清代维吾尔族服饰展、刺绣时装秀、哈密传统手工艺品展等多项活动。冯骥才等非遗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将来哈深入考察指导。
传统与现代对接,古韵与新风交织,古老的刺绣技艺焕发时尚光彩,精美的刺绣作品妆点美好生活,哈密刺绣产业正进入锦绣新天地!
(责任编辑:本台编辑)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
“我们在一起”——北京侨商会成立 2025年5月20日,北京侨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在北京正大中心隆重举行。来自中国侨商联合会,市、区相关部门,部分省市侨商会,海外商协会和北京侨商会的350余名海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 5月26-28日,“瓷韵留香”——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青瓷博物馆隆重开幕。
- ・《少林点穴的隐秘力量》纪录片在郑州圆满杀青
- ・北京市侨联召开海外北京会座谈交流会
- ・侨智未来·创新人才发展活动举办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开幕式暨主活动在北京经开区举
- ・中国大片热映海外!“跟着电影游中国”启动
- ・医生创新之家、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国际合作联盟在北京亦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经开区举行
- ・侨智未来·信息产业发展专场活动在北京亦庄举办
- ・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学者项目
- ・2012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圆满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