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里:愿她总是原来的样子

来源: 作者:朱子云 点击: 发布时间:2017-07-10 11:22:45

传

布喀达坂山下


  波兰克拉科夫,一座充满人文气息的文化古都,在这里的遗产大会会场上见证青海可可西里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有种特别的感觉:同时看到了人与自然这条色谱的两端,仿佛瞥见了整个世界的多彩。

  可可西里,一个令人魂牵梦萦的名字。对于我们这些从事自然保护工作的人,能为可可西里保护做点工作,更是带着某种朝圣般的意义。我的工作有点特别,是与这片无人区有关的人。他们中有斯文.赫定这样的探险家,百年前穿越可可西里时留下了大量描述环境的一手资料;有索南达杰书记这样的英雄,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自然守护者们;有关注此地的民间机构,和每年为可可西里贡献力量,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环保志愿者;包括克服困难,追求真理的科学家……还有生活在可可西里边缘的藏族牧民,从他们那里,我第一次听说了除了吃肉的狼和熊,吃草的野牦牛是如何打搅他们生活的:发情的公野牦牛会把家养的母牛群“拐”进深山,等到发情季结束,公野牦牛不再暴躁,牧民才可能寻回自己的牛群。相对脆弱的家牦牛此时早已在恶劣气候和食肉兽的攻击下损失惨重。

被杀的野牦牛


  第一次有机会深入可可西里腹地还是2015年的申遗资源调查。还记得在太阳湖畔,我走出帐篷,望着朝阳从冰雪覆盖的布喀达坂山里升起来,一些阳光铺洒在清澈的湖水里。山前被温泉迸出的水雾笼着,宛如仙境。一片枯黄的之间,这片被温泉的热量滋养的草地,已然是一片绿色,也吸引了一群群的野牦牛,藏原羚,藏野驴,盘羊在此流连,相安无事。稍近的地方有几头狼,逡巡着,对我们营地的兴趣远远超过了身边的食草动物。它们走近营地的脚步很带着一点期待,然后又走远,大概在考量着我们这些不速之客的来路,几个回合后,悄然离开了。

  两天后我们真正见识可可西里狼的勇武与狡猾,路边的两头狼完成了对一头成年野牦牛的猎杀,浑身还沾满鲜血,刚刚开启了一顿大餐,而车队和人群的到来无疑扫了它们的兴。不愿放弃到手的美味,直到人群靠得很近,它们才悻悻而去,停在离牛尸大约三四十米的地方,带着怨念的眼神,继续盯着猎物。它们无疑是经验丰富的猎手,面对体型体重都远大于自己的野牦牛,猎手充分利用地形,一步步将猎物驱赶进湖边的泥淖之中,使庞大野牦牛动弹不得,只好听任它们摆布。

  它们的运气不错,今天遇到的只是一些带着好奇探访杀戮现场的人类,而不是真正觊觎美味的棕熊。在不远的地方,一只旱獭站在自己的洞口,不知带着怎样的心情,静静看着发生的一切。

迁徙中的藏羚羊


  比起这些场景,每年藏羚羊不远万里的大迁徙大概更为大家熟知。它们共同构成了可可西里的胜景,构成了这片自由恣肆、生机盎然的原野。在这里我理解了更多先贤的思想,理解了百年前最早的自然保护主义者为何不吝笔墨的描绘和歌颂那些无人的荒野,理解了想要规范采矿管理的愿望来到可可西里的索南达杰书记为何全身心的投入了反盗猎和保护自然当中,不遗余力,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欣赏大概是存在于人的基因中的东西,良知会驱使见证过如此壮观的美景的人,做点什么,让她能够永远的留存下去。

  而这,也是设立世界遗产名录的初衷了。

  尽管在青藏高原工作了不短时间,在来到可可西里之前,“荒野”一直是一个我不敢使用的名词。第三极之上,千百年来,当地的藏族百姓选择了游牧的方式与自然共处。特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地广人稀的人口分布格局,也造就了藏族牧民珍视自然、爱护环境的传统文化。青藏高原的绝大多数部分都被牧民和他们的家畜涉足,并借助代代相传的本土知识高效、可持续的利用以草地为代表的各种自然资源。在这样的互动中,植物、动物、生态系统也受到人的影响发生某些改变,形成新的系统,落在人与自然色谱的某个位置,成为多彩的世界的一个部分。而它们都不再是“荒野”。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但对于野生动物,尤其是大型动物,它们与人类之间的冲突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某些野生动物确实能够与人共存,当对于有些动物,只有可可西里这样的无人荒野,才能成为它们的庇护所,成为它们生存最后的机会。

  可可西里不是自然条件优渥的地方。高海拔,高寒,植物生长季节很短,草地生产力很低,刺骨凛冽的风几乎从不停止。历史上的盗猎和采矿,还曾经严重破坏过可可西里的环境。而就是这样的荒凉,支持了为数众多的野生动物的生存。不消说产仔季不计其数的藏羚羊,十几头的狼群,上白头的野牦牛群,这种万类竞自由的景象,也是在其它地方难以想象的。

  可可西里是一面镜子,她在时刻提醒着我们,在那些风和日丽的地方,在那些林深草密的地方,在那些山清水秀的地方,在那些高楼林立的地方,在那些不能称之为“荒野”的地方,我们已经失去了什么,已经失去了怎样的宝贵和伟大。

  有赖于藏族传统的生态文化,有赖于可可西里一代代保护者的努力,这里还保留着它本来的样子。当我们在更多的地方试图寻找人与自然的平衡的时候,于可可西里,我们应该做的是最大程度的减少人为干扰,看着她如何以本来的方式存在,以本来的方式走向未来。

  “保证自然遗产的确定、保护、保存和遗传后代……将为此目的竭尽全力”

  世界遗产公约中的这句话,是可可西里申遗的目的,也是作为申遗工作的参与者,对这里最大的期待。

  不知不觉,距离上一次到可可西里已经过去了一年多,而我对可可西里倒是没有那么多的想念。更重要的事,总是“她是原来的样子”,而不是“我看到了,她是原来的样子”。

(责任编辑:朱子云)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