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学府育人才——塔里木大学兴疆固边纪实
1958年10月15日,塔里木河农业大学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塔里木河畔成立,2004年更名为塔里木大学。薪火相传一甲子,胡杨精神永续传,塔大人60年耕耘跋涉、坚持创新,在戈壁荒原建起的这所“沙漠学府”,肩负着兴疆固边、育才留才的使命,已发展成为新疆家喻户晓的综合性大学。
“坐上大卡车,带着大红花,远方的青年人,塔里木来安家……”今年10月,一些年逾花甲的老校友站在塔里木大学60华诞庆祝活动的舞台上,齐唱《送你一束沙枣花》。
一首老歌,一段岁月。天当房、地当床,田野做课堂;手拿笔,肩扛锄,大地写文章。一批批热血青年,汇聚塔里木,一锄一镐地建起了这座大学。
建校之初,塔里木大学只有19名教师、500多名学生,自然条件恶劣,物质条件匮乏。没有校舍,自己盖;没有粮食,自己种;没有教具,自己做。住的是地窝子,睡的是红柳床,黑板挂在树干上,讲义放在膝头上。
靠着这份坚韧不拔的胡杨精神,塔里木大学占地2000余亩的校园拔地而起,师资队伍不断扩增。如今,教师已达816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90%。学校现已面向全国23个省区市招生,有全日制学生近1.5万人,内地生源占48%。
塔里木大学为适应屯垦戍边需要而生,却又不止步于一所农业专业院校。60载耕耘,塔里木大学从单一学科门类到多门类学科并举,逐步实现了农业专业院校向综合性大学的跨越。
“从河南信阳到新疆塔里木大学,50个小时的车程,4000公里,这是我的选择。”2018级历史学专业的郭世能因为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做出了千里求学的选择。同他一道从祖国各地来到塔里木大学的,还有另外4730名新生。
学校学科门类日渐多元,求学者的选择就多了一重。“招生数量连年增长,今年内地生源占55%,学校的办学实力在提高,影响力在提升。”塔里木大学学工部部长孟琪说。
11个学院,58个本科专业,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5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学校经历了条件简陋、资金缺乏、教师流失、搬迁动荡的坎坷,在一次次蜕变中,成长为立足区位优势,实现科技服务南疆的特色人才库。60年弹指间,变化却是几代塔大人秉持胡杨精神耕耘的结果。
自2000年起,塔里木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高庆华组成“塔里木马鹿高效养殖”项目组,经过多年潜心研究,终破难题,完成了“马鹿冷冻精液保藏稀释液”技术的研发并获专利。其多项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技术的创新是要用于生产的,让老百姓直接受益,早日脱贫致富。”对于高庆华来说,教书育人是天职,改变贫困是责任。
在塔里木大学,与高庆华一样用知识服务南疆的科研人员比比皆是。每年全校6个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百名专家,千名学生”走进田间地头,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目前,塔里木大学已成为新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南疆干部的摇篮。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名列新疆高校前列,60年来共为国家培养输送毕业生6万多名,其中85%在新疆就业,68.5%扎根南疆,内地生源52%以上留疆工作。(周 晔)
(责任编辑:本台编辑)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
2026“一带一路”传统医药发展 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讯:2025年5月24日,由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科学院指导、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科学院国际中医教育中心、中国国际教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 5月26-28日,“瓷韵留香”——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青瓷博物馆隆重开幕。
- ・《少林点穴的隐秘力量》纪录片在郑州圆满杀青
- ・北京市侨联召开海外北京会座谈交流会
- ・侨智未来·创新人才发展活动举办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开幕式暨主活动在北京经开区举
- ・中国大片热映海外!“跟着电影游中国”启动
- ・医生创新之家、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国际合作联盟在北京亦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经开区举行
- ・侨智未来·信息产业发展专场活动在北京亦庄举办
- ・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学者项目
- ・2012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圆满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