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读鲁迅,不必从娃娃抓起
这再次证明,鲁迅不同于一般作家。此次人教版七年级的新版语文教材一共30篇文章,实际上共有9篇被换,除了鲁迅的《风筝》之外,还有沈复、流沙河、周国平、郭沫若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家也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但换了他们的都不要紧,偏偏换了鲁迅的就会引来巨大争议,为何?鲁迅的文章减少,难道会带来什么严重后果吗?
也许可以解释说,鲁迅是一代文学大师,他的作品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之作,影响了数代人的思想和整个国家的文学。但仅仅如此吗?如果日本的初中课本撤掉川端康成的几篇文章,如果英国的语文教材中拿掉一些莎士比亚的剧本,如果俄国的中学生少看几篇托尔斯泰的小说,想来也不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应吧。实际上,并不只是中学课本删除鲁迅文章的新闻让我们有机会重新讨论鲁迅,鲁迅的讨论热其实一直就没有离开过中国的舆论场。他的文章一直在被重新解读,人们一直试图探究他与近现代史错综复杂的关系,并将其作品作为自己所处时代的隐喻。
至少有两个原因能够解释为什么鲁迅热会持久:其一,鲁迅曾经是被奉上神坛的人物,有相当一段时间,鲁迅的书享受的是领袖著作一样的“待遇”。今天社会的主流中坚阶层对鲁迅有着复杂的感情,不论他们反对还是追捧,都绕不开鲁迅。其二,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文学大师,鲁迅对现实的深度介入和强烈的社会批判,让他的作品历久弥新,人们很容易就能在他的作品中找到现实对应,这让他成了一种代表着批判精神的符号。在当下中国,他的符号价值从未消失。
回到新闻,就能明白为什么舆论对中学课本中鲁迅作品减少有这么大的讨论热情。人们觉得,鲁迅文章的去留已经不是一个作家少上一篇文章的问题,而是要不要继承鲁迅遗产的问题。人们担心,如果鲁迅在教科书里的文章越来越少,其重要性也就越来越弱,今后的孩子们似乎就不知道鲁迅是谁了。这种思维隐含着一种逻辑,那就是,读鲁迅应当从娃娃抓起,只有从小就接触鲁迅,今后才能学到鲁迅思想的精华。这种逻辑显然不能成立,如果这么说,那么当初全民读鲁迅的时代难道就产生了很多当代鲁迅吗?对于中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中学生来说,鲁迅的不少文章多数只是半懂不懂地去理解,甚至很多时候,要按照老师的解释去死记硬背。这种痛苦实在不必强加给学生。
在我看来,问题倒不在孩子们读不读鲁迅,教科书里还是保留了相当多的鲁迅文章,况且,真正爱鲁迅的学生,自然会通过各种途径去认识鲁迅。真正的问题其实是成人世界对鲁迅的回避乃至过滤,某一段时间,避谈鲁迅甚至成了一种潮流。让中学生去读鲁迅,但成人世界里真正秉承鲁迅精神的又有几个?如果没有成人社会的示范教育,在教科书里放再多鲁迅文章又有多大作用呢?朱迅垚
(责任编辑:编辑)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
海归追梦人-张芹 【海归新农人】《海归追梦人》系列节目,讲述海归青年创新创业故事,本期分享新农人张芹与灰汤鸭的故事 #海归追梦人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 5月26-28日,“瓷韵留香”——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青瓷博物馆隆重开幕。
- ・《少林点穴的隐秘力量》纪录片在郑州圆满杀青
- ・北京市侨联召开海外北京会座谈交流会
- ・侨智未来·创新人才发展活动举办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开幕式暨主活动在北京经开区举
- ・中国大片热映海外!“跟着电影游中国”启动
- ・医生创新之家、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国际合作联盟在北京亦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经开区举行
- ・侨智未来·信息产业发展专场活动在北京亦庄举办
- ・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学者项目
- ・2012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圆满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