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电视”或成现实?物联网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科研突破
新华网上海2月10日电(记者俞菀)可弯曲的手机、可折叠的电视、可显示新闻的车窗……这些高科技“幻想”或许很快将成为现实。记者10日从复旦大学获悉,物联网和智能物品的核心技术——柔性有机薄膜晶体管(OTFT)获得重大科研进展。复旦大学的科学家们首次揭示了影响其性能稳定性的作用机制,突破了该技术大规模生产应用中的关键瓶颈。相关论文已发表在国际权威性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杂志上。
据介绍,OTFT拥有可弯、伸展和折叠,大面积印刷加工实现,生产成本低廉且无污染等优点。在那些对芯片本身性能要求不高,但能大面积灵活运动的领域,如平板显示和驱动、医学成像、智能包装等方面,OTFT呈现出广泛应用前景。
然而,其运行稳定性的问题仍亟待破解。“比如将OTFT运用于纸币防伪标识中,如果其性能不稳定,很可能时间一长芯片就会失效。”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刘冉说,此前,国际学界对OTFT性能不稳定的成因和来源莫衷一是,此次复旦科研团队的阐释获得了广泛共识。
复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仇志军介绍,科研团队发现,OTFT在不同材料和载体中运行时,影响其稳定性的来源却有共性,就是空气中大量存在的水分子和氧气分子。大气环境下,这两种分子会与OTFT发生直接接触,产生水氧电化学反应,阻碍器件正常工作。
对这种反应机理,科学家们有一个生动的比喻。“整个过程犹如在一条不断流动的小溪中投掷大量海绵,海绵吸水时,小溪近乎干涸而无水流动;海绵受到挤压时,水分会流出,小溪再次流动。”仇志军说,小溪形容的是OTFT器件,海绵指代水分子和氧气分子,吸收和挤压是施加正、反向电压的过程,而水分就是电流。“器件内的电流不断发生波动,逻辑操作状态就会发生‘漂移’,电路工作紊乱失效。”
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设计制造方能“对症下药”,大规模应用中的最大障碍亦得以扫除。科学家们强调,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物联网核心硬件技术,特别是OTFT的研发应用领域拥有绝对优势,只要我国持续加大重视和投入,一定会在相关材料、器件及系统集成方面抢占先机。
(责任编辑:编辑)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
“我们在一起”——北京侨商会成立 2025年5月20日,北京侨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在北京正大中心隆重举行。来自中国侨商联合会,市、区相关部门,部分省市侨商会,海外商协会和北京侨商会的350余名海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 5月26-28日,“瓷韵留香”——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青瓷博物馆隆重开幕。
- ・《少林点穴的隐秘力量》纪录片在郑州圆满杀青
- ・北京市侨联召开海外北京会座谈交流会
- ・侨智未来·创新人才发展活动举办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开幕式暨主活动在北京经开区举
- ・中国大片热映海外!“跟着电影游中国”启动
- ・医生创新之家、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国际合作联盟在北京亦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经开区举行
- ・侨智未来·信息产业发展专场活动在北京亦庄举办
- ・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学者项目
- ・2012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圆满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