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心源”当代名家水墨作品展深圳开幕(图)

来源: 作者:编辑 点击: 发布时间:2015-11-04 13:28:49

     中国文化传媒网讯(记者胡振栋 通讯员刘镁姣 陈熳)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10月31日下午3时,“古法·心源——当代名家水墨作品展”在位于深圳市罗湖区南极路6号的罗湖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中共深圳市罗湖区委宣传部(区文化体育局)、罗湖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罗湖美术馆、深圳意象美术馆协办,共推出常朝晖、程秋一、窦金庸、黄三枝、刘仲原、刘国强、马树清、任净一、吴建明、颜晓萍十位艺术家的水墨作品。展览截止时间为11月10日。

图为颜晓萍水墨作品《春绿》

      “古法”,是历史的传承;“心源”,是本我的探寻。今人古法,利用“水墨”这一传统中国绘画的表现形式作为主题,既是温故,也是求新。常朝晖等十位艺术家在水墨创作中都有着自己的探索与理解,皴、擦、点、染,不单是艺术创作的语言,也是他们情感表达的窗口。艺术家内心的情感,奔放也好,含蓄也罢,在水与墨的交融中,缓缓舒展于纸上。本次邀请展出的作品,既有清新淡雅的古典与禅意;也有浓墨重彩的抚媚、婀娜。十位参展艺术家,既是独立的个体,也是一个互通、共同的整体。对话与碰撞,都将在秋风送爽的鹏城绽放。

图为刘国强水墨作品《西域冬日》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中国画学刊》副主编、浙江画院研究员吴建明表示,画家是一很自我的群体,绘画又是一很主观的行为。面对同一对象,画家笔下呈现的往往千差万别,这种差异性来源于画家对事物的不同解读和认知,它也体现了作为个体画家的价值所在。在某程度上可以这样认为,绘画从来不是“重现”的艺术,也不是造“形”的艺术,从眼中之物、心中之物到笔底之物,由客观转化成主观,由物象转化为心象,这个物已非客观中的物,这个形亦已成形而上的形。中国画创作,由于对物与象、象与意的不同解读,表达有无限可能性,这种无限可能性也可以理解它的差异性,它的大小与边际只与自己的心性相关。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当下对中国画家的自我、主观、差异性的尊重,或是对中国画最为温情的关照。

图为窦金庸水墨作品《泛舟云水间》

      吴建明认为,一位画家,每当提起笔时,便无需理由,如阵前用兵,进退全在瞬间,不计成败且随性生发,而不可收,此中快意,最是摄人心肺的。因为,它的差异性只存在于结果中。在这风雨俱下、酣畅淋漓的快意中,每位画家其实都带有一丝丝纠结、徨彷的,故在当下未下之时,是最耐人寻味、令人期待的,因为他下得每一笔,都将为他的态度负责。每位画家的心底都有万千丘壑,提笔之时,犹如打开了情感的闸门,只是碍于得失之忧,由不得它喷涌迸发,只容得一笔接着一笔,带着画家的性情和温度,和着水,和着墨,和着色彩,缓缓展开,并漫延开来,此终极所求或即是古法中的心源……

图为常朝晖水墨作品《台北孔庙一角》

      据策展人金峰、余建介绍,此次邀请的常朝晖、程秋一、窦金庸、黄三枝、刘仲原、刘国强、马树清、任净一、吴建明、颜晓萍十位画家,均是有一定代表性的画家,在人物、山水、花鸟画创作领域有自己独制的艺术语言。为了体现本次展览的学术研究价值,尤其对“古法·心源”四字的认知上,他们有意识地邀请了以上十位具有差异、互补、参照性的画家。“古法·心源——当代名家水墨作品展”的举办,就是要将这些具有差异、互补、参照性的作品放在同一个平台上碰撞、对峙、融合,让这场不期而遇的艺视盛宴在中国最有朝气的城市——深圳绽放!

图为马树清水墨作品《上古意象》

      “古法·心源——当代名家水墨作品展”在深圳罗湖美术馆展出,可以理解为这是一次展现画家自我、主观、差异性的学术行为,尽管策展人在框定参展画家时,会限定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畴,这个范畴即是“和而不同”的“和”,而强调其差异性则体现和的基调中的“不同”。本次邀请展的关键词“古法·心源”,就是策展人对当下中国画创作的一种态度,并通过此次展览来诠释。古法与心源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古法也是一种源,是一种共性的、传统文化之源;心源则是一种自我、从心而起的态度,这种态度带有不苟同的率性。“古法·心源——当代名家水墨作品展”,就是展现这种差异性最大可能的舞台,让画家的自我和激情在这一场狂舞中得到诠释和释放。




(责任编辑:编辑)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