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如何防范熔断风险?

来源: 作者:栏目编辑 点击: 发布时间:2016-01-06 11:55:49

不知从何时起,中国股市屡屡走出段子般的行情。新年第一个交易日(4日),也是管理层宣布熔断机制实施的第一天,A股就真的熔断了,先是大跌5%第一次触发熔断机制停牌15分钟,随后更是急跌到7%第二次熔断阀值,最终新年第一天市场提前80多分钟收市……

从千股跌停到千股停牌,再到千股涨停,经历过去年几波大跌后,中国股民们似乎淡定许多,操盘手瞬间变段子手,有人羡慕证券业“牛市赚大钱,熊市早下班”,有人热烈庆祝“大型在线游戏《熔断》首次公测成功”,还有人问股市,“谁用电炉子了”……所谓熔断,正如同保险丝,当价格波动幅度达到一定值时,交易将暂停一段时间,给投资者一定时间冷静思考,也给有关方面发现问题、采取措施的时间。这一举措在许多国家都曾采用过,只不过作为熔断机制的发源地美国,在1988年实施熔断机制,却在1997年才首次触发。

对于中国股市这样的罕见表现,业界认为是多重因素所致:一是A股大股东及高管不得减持股份的禁令将在1月8日到期,不少受限股东出现减持冲动,受此情绪影响,股市中的散户容易追涨杀跌;二是人民币4日大幅波动,兑美元中间价报6.5032,较上个发布日(12月31日)调降98个基点,近5年来首次跌破6.5关口;三是国际市场的承压回落也令人担忧。当然,此次震荡与第一次熔断发生后造成市场恐慌抛售也不无关系。有观点认为,熔断机制会加剧市场的波动和恐慌,增大市场的下跌动能。

不过,股市大起大落的根本原因还是投资者结构不合理,投资理性程度低,市场信心过于脆弱,配套制度不完善。去年股市的大动荡留给人们深刻记忆,一些小事可能带来莫名其妙的联想,叠加触发新的动荡。元旦期间一些传闻夸大了投资者忧虑,“2016年会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央企的并购会导致大幅裁员”……这些被夸大的信息像催化剂一样让股民的恐慌在年后第一个交易日爆发。

都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新年伊始,中国股市就上演了“一场说来就来的熔断”,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又会如何呢?“2016年中国发展面临的形势可能更加严峻复杂,困难可能比今年更大。”中国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在此前的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如是说。事实上,许多官员和学者的看法都已表明,2016年注定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过去10多年那种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中国经济进入一边改革一边适应新常态的“相持阶段”。

不过,股市熔断,中国经济情况和人们的信心不足都远没有坏到“断裂”的程度。去年12月,虽处冬季的北京却已开始“播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全国改革和发展工作会议接踵而至,为来年的经济发展布局定调。其中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提出五大任务:去产能、化库存、降杠杆、压成本、补短板。而这,也是2016年中国经济走势的机遇与挑战:

——尽管“去产能”可能会影响到地方GDP的增长,甚至掀起工人的新一轮失业潮,但随着产能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中国高层已经下定决心要“去”。只不过,这个“去”并非简单做减法,而是调整结构,加快转型,或是将过剩的产能输出去。

——当中国房地产进入结构性衰退期,当部分一二线城市房地产持续繁荣遇到三四线城市面临“库存压力”时,加快农民工进城成了法宝。

——从泛亚交易所兑付危机,到e租宝高大形象的瞬间倒塌,再到金赛银理财事件的持续发酵……亟待化解的政府债务风险,急需规范的民间金融行为,都在考验着中国高层的智慧。

——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降低广大中小企业成本无非有二:银行降息、减税降费。当然,这也可能成为“双刃剑”,毕竟会削弱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

——至于“补短板”,在供给侧方面发力,就是补消费的短板。这些年,中国民众的收入快速增长,却造就了到海外买买买的“土豪”,这说明中国居民需要品质供给。还有,中央政府需打破行业垄断,挖掘出医疗、交通、教育、通讯等领域的潜在的供给。

股市一次熔断并非预示着2016年中国宏观经济也会熔断,但却警示中国经济运行的高风险。它表明中国经济改革并非单独某一领域,而是需要顶层设计,多领域全方位同步推进,在保持经济增速平稳的同时将金融风险牢牢控制在最低限度。这样,断了一次“保险丝”却可接续经济的未来,便不足大悲。

(责任编辑:栏目编辑)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