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人更关注健康

来源: 作者:何夕 点击: 发布时间:2016-02-03 11:03:32

已经在北京城生活了几十年的史涛涛最近在京郊的凤凰岭做起了山居生意,出门面山逐水而居,饮茶读书回归恬淡田园生活。史涛涛只是“生态热潮”中很小的一部分。如今,越来越多中国人渴望健康生活,并愿意在这上面付出更多金钱和经历。日益增多、时时畅销的有机食品、风靡中国的养生节日和红火的小菜园热,都是行业“热”的写照。人们健康生活需求,让这一领域成为中国冉冉升起的朝阳产业。

每周的北京有机农夫市集都有二三十个农场的从业者前来摆摊,这是从业者们开拓市场的探索。图为市集现场。(侨报特约记者何夕北京摄)

每周的北京有机农夫市集都有二三十个农场的从业者前来摆摊,这是从业者们开拓市场的探索,图为市集现场。(侨报特约记者何夕北京摄)

城市人“回归”恬淡田园生活

史涛涛就属于涌入健康行业的大军之一,她坐在山居的茶室里啜着茶望着外面的天,她把自己的状态比作“偷得浮生半日闲”。“现代人其实都渴望一种回归,当我们无法完全离开都市的时候,小隐于山是不错的选择。”史涛涛的山居并不大,只有三间客房,一间茶室,一间书屋,山居紧挨着干净的山泉井。“

在她看来,自己除了是山居的经营者,更是受益者,她进入这一行业最初的想法就是为自己和朋友回归山林、给自己做做减法提供一个自留地。坐标距离北京市中心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既保证了与外界的沟通顺畅,又能远离城市喧嚣享受相对于城市里更清新的空气、更干净的水源以及更健康的食物。

就在史涛涛经营的凤凰岭山居山脚下,有一个经营的如火如荼的小毛驴市民农园。400多个来自北京的家庭都会定期来到这个距离北京市中心50多公里的农场,逃离大城市的噪音和雾霾,在这里种菜、采摘、做饭、休憩。

农园的创始人之一黄志友介绍,他们承包了总面积300亩的两个农场,其中凤凰岭的农场大部分用于租给市民。每个家庭认领一块30平方米菜地,价格是每年2000元人民币。此外,农园也提供采摘以及食材配送服务。目前租地的400多户家庭主要以退休老人及中年人为主。前者通过农园生活打发退休时光,后者则更多携孩子一起亲子互动。而食品安全以及健康也是租地者共同关心的方面。

无论是史涛涛正在打造的山居还是黄志友正在经营的小农园,这都是目前很红火的生态经济商业模式,在北京周边以及上海、深圳、广州等地有很多类似农场及场所,许多中国人正在生态热潮中“淘金”。

徐泽浩已经进入健康生态行业三年的时间,但行业的复杂和市场的信任缺失让他仍在摸索前行中。图为徐泽浩在他的办公室接受记者采访。(侨报特约记者何夕北京摄)

徐泽浩已经进入健康生态行业三年的时间,但行业的复杂和市场的信任缺失让他仍在摸索前行中。图为徐泽浩在他的办公室接受记者采访。(侨报特约记者何夕北京摄)

健康市场复杂难挡从业热情

健康业在中国虽然发展火爆,但对于蜂拥进入健康市场的从业者来说,他们不得不面临赢得市场这个关键问题。健康生活虽是越来越多人的追求,信任仍是核心问题。掺假食物、无统一标准都让不少消费者无从选择。

从事生态农产品行业的徐泽浩感慨道,“从事生态农业,是一种情怀”。近三年的时间,他已经在生态农产品领域投资达上千万元,他“投入阶段”来形容目前的生意状况。当然,很多从业者和他面临着一样的困境,农产品和工业品不一样,现在并没有标准化的机制。他们在土壤养护、作物培育上所花的精力很多时候并不被认可。而且面对鱼龙混杂的市场,经营者往往无法甄别,这些花大精力大价钱种植养殖出来的作物和家禽能否卖上价钱。“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可是很多时候我们找不到那个市场。”徐泽浩坦言,现在进入这个行业的人非常多,但很多人其实对土地的认知并不够,也并没有预想到行业的艰苦,所以就坚持不下去了。徐泽浩认为,坚持是培养稳定客户群的关键,他也在探索建立新产品形象,拓展新会员,同时拓展新产品线。

北京有机农夫市集是从业者们的一个有效探索,这个成立于2010年的公益机构目前已经汇聚了京郊大大小小五十多家生态农场和健康相关产品生产商。每周他们会在不同地点举办多次市集,从瓜果蔬菜到蜂蜜手作,让生态农产品生产者有机会和消费者直接对话、集中售卖。

经常参与市集、在京郊经营乐活农庄的王申福就表示,04年起他就有意全身心投入到健康有机行业,但是无奈一直无法打开消费市场,他不得不“三进三出”行业。通过农夫市集以及多年的累积信任,再加上如今全民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他的农庄如今才慢慢壮大渐成规模。

市集创办人之一的常天乐告诉记者,这几年的探索,确实为不少健康生态从业者打通了销售端,让不少人的生意走上了正轨。市集有自己定制的一套标准,每周组织农户、消费者和农业专家一起抽查农户的种植与生产,保证产品的品质,通常一个农户只有经过半年以上的考核才能将产品带到农夫市集上来。

不过,也可以看到目前正在经营的有机农场主要是靠自己的标准生产产品,一般的经营都是实行会员制、遵循直接内部循环的经济链条,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市场,并未发展成大规模效益。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季铸认为,未来健康生态行业想要进入更良性的发展模式。首先,国家应当建设包括生态环境在内的生态农业标准体系,如果没有标准,建立生产出来的东西就不能保证是生态农产品。第二个生态农业的市场体系,通过市场一方面给出很好的价格,另外市场能有监督,保证农产品的安全。第三个是整个社会对生态农业食品安全的社会共识。大家都应该有这样一个意识,我们应该吃生态的农产品。如果这三点做到的话,季铸觉得未来中国健康生态产业发展之路将更加顺畅。

今年32岁的冯海瑞是返乡开拓健康生态产业青年潮大军中的一员。图为冯海瑞在有机市集上兜售自己的产品。(侨报特约记者何夕北京摄)

今年32岁的冯海瑞是返乡开拓健康生态产业青年潮大军中的一员。图为冯海瑞在有机市集上兜售自己的产品。(侨报特约记者何夕北京摄)

健康生活需求催生“返乡青年潮”

在这场生态热潮中有一支队伍格外引人注目,他们就是“返乡青年”。他们当中有的是硕士,还有的是海归,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逐流而上返乡创业。今年32岁的冯海瑞是返乡青年潮大军中的一员,3年前他回到京郊密云安心当起了养鸡种花的农民,每周一,他都会在有机农夫市集上兜售自家农庄鸡蛋。

当数以千万计的农民正背着行囊进城务工时,冯海瑞却选择逃离城市,放弃市区的工作奔赴郊区,他觉得自己并非是逆流而是潮流。

对于很多中国的青年人来说,在城市打拼过度劳累和长期的亚健康状态对健康的损伤,更是显而易见。冯海瑞说自己更喜欢闲适的田园生活,寻找水更干净、空气更清新的地方居住工作。现在他的农场已经发展出一批数量可观、黏性高的客户,他觉得回到乡村另寻天地,并非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小毛驴市民农园的创始人黄志友也有同样的感受,西北农业大学毕业之后,从小生活在农村的他就开始投身农村农业工作,回归土地在黄志友看来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黄志友不仅仅自己做起了健康生态生意,他还把自己的农场作为培育孵化基地,培养调动了一批批青年返乡推动生态农业发展。

黄志友介绍,他们每年招收10个年轻人,在农场实训八个月。3月来,11月走,这些年轻人在这里培训完就回到家乡健康生态相关的创业。他们每年还会组织中国全国规模的生态农业大会,会把农场实习生、全国的从业者组织起来进行交流。在过去的几年里,他们直接培育青年从业者有一百多个,目前仍留在农业里领域的至少有30个,分布在全国各地。黄志友也提到,这两年除了小毛驴还有很多团体在为返乡青年做培训。现在有很大需求量和趋势,越来越多曾经生活在农村的青年愿意回到家乡去。这些青年人,不仅仅搞生态农业,还通过多方整合资源,以农业为切入点多方拉动经济的发展,推动健康生活模式,同时也改变了很多当地健康农产品“远在深山人不识”的局面。

目前,通过每年的中国生态农业大会,黄志友观察到全国有机生态农场已经有上千个,而根据参会情况来看,返乡青年是主力军。随着全中国范围健康生活需求越来越旺盛,他认为未来会催生更大规模的“返乡青年潮”,并将在未来的5到10年形成高潮。

“健康化”已成为社会需求和必然趋势

“中国人追求健康化、绿色生态经济的发展,这是一个必然趋势,更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规律。”面对如今中国呈朝阳之势蓬勃发展的“健康生活”相关行业,长期深耕绿色经济系统理论的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季铸如是解释道。

中国人对健康的关注是伴随着收入水平提高的自身觉醒,季铸认为,这是必然趋势,纵观发达国家,基本上经历了这样的一条道路,以“健康生活”为向导的生态绿色经济在中国是朝阳行业。

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腰包鼓起来的同时腰围也在变粗。根据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的报告称,到2030年,中国会有8亿超重或肥胖的国民。体型过胖会大大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肥胖造成的健康危机不言而喻。此外,中国正在经历大范围大规模“会呼吸的痛”,空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步步紧逼更唤醒了人们对自身健康以及环境健康绿色的意识。季铸指出,随着国内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全民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现在大家追求的健康生活、绿色生态,主要是总体环境的绿色,生活方式的健康绿色,另一个则是食品安全的绿色,即生态养生食品。

目前,资本大量流入健康领域、生态农业,季铸以为这是整个市场和资本的共识。中国消费者的健康意识正提高,健康食品和生活方式的需求迅速增加。他指出,中国人在2010年有机食品的平均消费还不到1美元。而在美国,这个数字是65美元,瑞士是153美元。这正显示出了这一领域巨大的市场潜力,现在中国有机市场年销售额已超过10亿美元,而这一数字肯定还会继续攀升。据估计,到2017年中国有机食品的生产预计将增长20%至30%,健康生活以及随之衍生的系列产业将渗入未来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北京为例,季铸进一步解释,目前在中国主要城市的发展上都已经包含“健康化”的趋势与规划。北京已经完成了服务产业主体的产业转变,十三五必然要做的就是农业和工业的转变。陆续关掉北京的污染企业使工业更加绿色化,改善首都环境是必须走的道路,也是全民“健康化”的诉求。而农业方面的转变,如何更好地转化为生态农业,更好地与服务业结合起来,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人们的健康消费需求越来越强烈,无论是中国城市发展规划抑或是产业发展都应当向这一方向转化。季铸相信,未来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只会是越来越高。


(责任编辑:何夕)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