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贷”不可野蛮生长
21岁的大学生郑德幸死了。生前欠下的60万元人民币巨款将他逼上绝路。临死前,他为自己曾经的选择感到羞耻,并留下“别给我收尸,太丢人”的遗言。因赌球并以28名同学之名欠下60万元贷款,这个缺乏约束和自制力的男孩,在野蛮生长的校园贷款的助推下,就这样走向毁灭。
作为一种民间借贷行为,网络信贷只要其申办合法、经营合规,人们无法去谴责它的不是之处。然而,当网络信贷走进校园变身“校园贷”后,将借贷对象瞄准并无固定收入来源的学生时,却成了一把“杀人”的利剑。它诱使许多像郑德幸那样的学生,沦为牺牲品。没有收入来源的大学生可以利用“校园贷”购买奢侈品、赌球、进行旅游消费等等,然后再勒紧腰带还账,还不上再继续贷款“套现”……以此循环往复,形成巨额的债务,最后或是求助父母帮忙,或是走投无路,选择了却人生。
从这个结果上说,“校园贷”即便是合法,也推卸不掉监管不严、风险提示不到位的“罪责”。这些贷款公司在向大学生推销业务时,往往不会如实告知借款的真实风险,也不详细讲述贷款利息、违约金、滞纳金等收费项目的计算方式和可能金额。相反,贷款公司常是以“零首付”、“零利息”等低门槛、低成本为诱饵,吸引那些自制力弱但消费欲旺盛的大学生上钩。学生一旦无力还款,贷款公司就立刻“变脸”,骚扰、胁迫、跟踪、盯梢、非法拘禁等暴力逼债方式就会接踵而来,最后把人逼上绝路。资本的逐利本性凶相毕露。
期待贷款公司自律,不如寄望法治。事实上,在美欧等国家,除了政府发放的助学贷款以外,很少有企业愿意给大学生发放消费贷款的,因为风险太大、坏账率太高,而他们又不能强行逼债。在利益面前,中国网络信贷企业的法律原则、风险意识、职业操守都哪去了?监管机构又到哪去了?面对一个学生的死,操持“校园贷”生意的企业一点责任都没有吗?
最后,还不得不说,中国的大学生教育该不该对学子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消费观有些引导?欲望让资本有机可乘。在遏制“校园贷”野蛮生长的同时,学校得担当起教书育人的职责起来。
(责任编辑:钟海之)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
辽宁东戴河新区管委会与健康中国工 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讯:2025年5月8日上午,辽宁东戴河新区管委会与健康中国工程中医传承创新研究院在东戴河新区带土移植转化中心一楼路演厅隆重举行签约仪式。一、强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 5月26-28日,“瓷韵留香”——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青瓷博物馆隆重开幕。
- ・《少林点穴的隐秘力量》纪录片在郑州圆满杀青
- ・北京市侨联召开海外北京会座谈交流会
- ・侨智未来·创新人才发展活动举办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开幕式暨主活动在北京经开区举
- ・中国大片热映海外!“跟着电影游中国”启动
- ・医生创新之家、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国际合作联盟在北京亦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经开区举行
- ・侨智未来·信息产业发展专场活动在北京亦庄举办
- ・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学者项目
- ・2012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圆满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