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来了!权威人士3次把脉中国经济
继去年5月25日、今年1月4日后,权威人士又刷屏了。5月9日,这位神秘人物第三次接受《人民日报》专访,再谈当前中国经济。
(资料图)
和前两次不同,此番权威人士深入解读了五大热点问题,分别是:经济形势怎么看?宏观调控怎么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推?预期管理怎么办?经济风险怎么防?
据上海观察者网报道,去年5月25日的文章则讨论了这五个问题中1、2、5三个,而在1月4日文章中主要详细讨论了2、3两个问题。第4个问题“预期管理”是权威人士在此前2次谈话中均未涉及的话题。
据了解,“预期管理”将是未来宏观调控的一种常态,发达国家早就将引导和管理市场预期,当做调控经济、提升货币政策效果的重要手段。不过,不同于西方主要集中在货币政策领域的做法,中国的“ 预期管理”覆盖领域更加宽泛。
那么,三次谈话究竟有何异同?此次发文又有何新意?侨报网特别为您整理了这个脱水干货版。
1,经济形势怎么看?
谈总体态势
·总体态势符合预期,有些亮点还好于预期。固有矛盾没缓解,一些新问题也超出预期。综合判断,中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
·“退一步”为了“进两步”。中国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对一些经济指标回升,不要喜形于色;对一些经济指标下行,也别惊慌失措
谈分化
·分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分化越快越好。总有部分行业、企业脱颖而出,前景光明。
2,宏观调控怎么干?
·供给侧、需求侧招数都要用,不同阶段的侧重点不同;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供给侧是主要矛盾;
·供给侧结构改革必须加强、必须作为主攻方向;
·需求侧为解决主要矛盾营造环境,投资扩张只能适度。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推?
·更多的减少行政干预;让市场机制发挥好决定性作用;
·但“解铃还须系铃人”减少行政干预离不开政府自我革命。
·短期内,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可能存在矛盾,关键是把握好“度”。
4,预期管理怎么办?
首先,大政方针不能动摇;其次;宏观经济政策不能摇来摆去;第三,要善于进行政策沟通;最后,提高舆论引导的可信度也很重要。
5,经济风险怎么防?
·高杠杆是“原罪”,是金融风险的源头;
·去杠杆要彻底抛弃宽松货币加码;
·“保人不保企”,勇于处置“僵尸企业”;
·不搞“债转股”,不搞“拉郎配”重组;
·人员的安置是化解过剩产能的重中之重;
·处理好物价问题,是宏观调控的永恒主题。
新闻加点料
“权威人士”解读时间节点上有何考究?
据腾讯网报道,首先推出这样的文章,可看出当时的经济背景。
第一次出现在15年5月,去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运行整体下行态势明显。第二次出现在今年年初,经济继续下行,且在2015年底召开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十三五”开局之年的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强调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此次是“权威人士”第三次谈经济工作,目前中国正是大力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期,特别是对于去产能,文章中明确指出,要处置“僵尸企业”,该“断奶”的就“断奶”,该断贷的就断贷,坚决拔掉“输液管”和“呼吸机”。文章的推出,显示了政府的决心和态度。
其次,”解读多出现在高规格会议后。
今年1月4日的访谈,出现在2015年12月中旬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结束后不久;去年5月访谈,则距离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不久。上述两次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都曾发表过重要讲话。而对于此次,《人民日报》报道,今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由习近平主持。
“权威人士”到底是谁?
关于出现在《人民日报》上的权威人士,颇具神秘色彩,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个权威人士到底是谁?
作为重要报道,不具名,从中国政治逻辑看,该权威人士一定身份特殊,对宏观决策具有影响力,这篇报道实际是在向外界传达中共中央对经济大势的分析与判断。
有评论指出,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谈话的这位 “权威人士”,显然不是某个部委的官员,更不是某个经济学家。否则,不会匿名。之所以匿名,要么是一个“很高”的高层人士不方便透露姓名,要么,这个“人士” 也许根本就不存在,而是代表一个“集体”。
同时,分析指出,“权威人士”是国家领导人的几率可能不大,领导人一般以署名文章的形式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比如习近平2014年1月1日发表的《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
从2016年1月发布的《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权威访谈)——权威人士谈当前经济怎么看怎么干》文章来看,能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定调子”的“权威人士”必定参与了这一政策的制定和部署,比如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或者发改委主任,发改委分管宏观政策研究的副主任等这样级别的官员和专家。
“权威人士”又影响股市了?
由于股市反映预期,前两次“权威人士”的超预期讲话曾对国内股市、楼市带来深远影响,资金持续从股市转战楼市,出现股市暴跌和房价大幅上涨的跷跷板反应。
这次讲话被认为是中央的一次正式经济公告,宣布之前为了保增长所做的加杠杆做法要止步了。那么,以此来看,如果不加杠杆,中国股市、汇市、楼市该采取何种政策取向呢?
权威人士表示,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甚至让老百姓储蓄泡汤。这么一比较,就知道工作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哪儿,就知道不能也没必要用加杠杆的办法硬推经济增长。按照这个思路,就明确了股市、汇市、楼市的政策取向,即回归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作为保增长的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前两次权威人士观点见报之后,A股均出现一波下跌。第一次专访之后,股市在6月中旬见顶回落;今年1月4日文章发布当天,沪指暴跌6.86%,深成指跌8.20%;而今天沪指又下跌2.79%;深成指下跌3.07%。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
辽宁东戴河新区管委会与健康中国工 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讯:2025年5月8日上午,辽宁东戴河新区管委会与健康中国工程中医传承创新研究院在东戴河新区带土移植转化中心一楼路演厅隆重举行签约仪式。一、强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 5月26-28日,“瓷韵留香”——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青瓷博物馆隆重开幕。
- ・《少林点穴的隐秘力量》纪录片在郑州圆满杀青
- ・北京市侨联召开海外北京会座谈交流会
- ・侨智未来·创新人才发展活动举办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开幕式暨主活动在北京经开区举
- ・中国大片热映海外!“跟着电影游中国”启动
- ・医生创新之家、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国际合作联盟在北京亦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经开区举行
- ・侨智未来·信息产业发展专场活动在北京亦庄举办
- ・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学者项目
- ・2012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圆满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