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佳人 | 于静江:海外文艺工作者的赤子之心
人,生得好是运气,活得好是本事。
有些人,运气奇佳。即便本事平平,凭着周亲的光环和宗族的积累,也能闲庭信步地走完一生。有的人,运气是差了些,好在本事足够。于是抬着头只往上看,半世拼搏进取,直到了日暮之年,登高望远,心中那蒸蒸的热气才慢慢消散,终于修得一份淡泊致远的心境。
于静江应该属于二者兼得的那一类。见面时,她首先向我伸出了手,我于是起身握住。她的手掌温暖有力,带着真诚,双眼明亮,微笑极具亲和力。那天她穿了一身褐色长裙,外搭浅一号的咖啡色织金毛衫,优雅不张扬。我忽然在想,到我六十岁的年纪,如果仍能活得像她一样精致而生动,应该就可以算是一个成功的女人了吧。
于静江无疑是幸运的。她的父亲是中国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洋先生,母亲是中国第一个蒙古族演员杨静女士。她从小在北影厂的大院里长大,对于她来说,电影是最亲切的——大荧幕上不仅有她的爸爸妈妈,还可以看到很多大院里的叔叔阿姨。
她同样也是努力的。15岁参军到部队,成为一名芭蕾舞演员。20岁因表现出众进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学习导演。30岁时,她放弃了奋斗十年的电影事业,放弃了中国社会加诸给她的所有光环,随先生来到美国。今天要讲的故事就从这儿开始。
于静江来到美国的时间是1987年,第一个落脚点在内华达州。彼时先生在当地开了一家工厂,她每天帮助准备伙食、给员工们炸春卷,也由此多了和当地白人接触的机会。毕竟刚出国不久,于静江的英语会话能力有限,很多交流都要通过肢体语言的辅助。
“中国人都像电影里的那样在天上飞吗?”
“中国人现在还留辫子吗?”
即便语言不通,也抵挡不了当地人想要认识中国人、了解中国的热情。也就是在那时于静江发现,美国大众对中国的了解实在太少,少得可怕。
“世界上任何的冲突、歧视都是源自于交流问题。没有交流就无法了解,不了解就会有误解,误解累积,最终形成冲突,甚至战争。”眼见着美国人对中国近乎白纸一般的认知,于静江心中油然升起一种责任感:她要将中国文化推向美国,要让美国人发现中国、了解中国。
于是她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文化创业。从接待国内的少年艺术团来美表演开始,1994年与内华达州政府联合创办中国节,再到将国内经典话剧《茶馆》搬上美国主流剧场。2005年,她将中国电视名牌栏目《同一首歌》引入美国硅谷,第一次创造了中港台三地同胞共襄盛举,齐唱《我的中国心》的动容场面。她先后创办了星桥艺术中心和星映像国际传媒跨国公司,多年被内华达州政府委任“亲善大使”。在早期的中美文化交流过程中,于静江完成了许多开拓性、前瞻性的工作,可谓中美文化交流的掌旗人。
这些成果光彩熠熠,然而其中的艰辛和曲折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在主办《同一首歌》的过程中,于静江和她的家庭经历了一场浩劫。
2005年,于静江唯一的弟弟、北京电影制片厂的优秀青年导演于小阳因病离世。当时恰逢《同一首歌》举办在即,她只有一天的时间。急急地飞回国,最后告别了弟弟的遗体,来不及安抚哀痛的双亲,她便又飞回了硅谷演出现场,亲力亲为,保证演出顺利进行。最后歌声响起的时刻,全场同胞不分地域,共同唱起同一首歌。于静江终于仰头留下泪水,半是为了演出成功的震撼,半是因为失去至亲的哀痛。
弟弟去世后,于静江曾想接双亲来美国养老。可于洋老先生一直秉持着自己对中国电影的责任,不肯离开祖国。于静江只得在中美两地来回奔波。父亲对中国电影事业的责任感深深触动着于静江,让她不甘于无所作为。
“我一直在想,文艺工作者的作用是什么。比如工程师,他们的技术能够推动科技的发展;比如商人,他们的作用是繁荣经济;比如学者,他们可以传递知识。那么文艺工作者,就肩负着传播本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让不认识我们的人认识我们,让忘记了我们的人记起我们。只有在文化上相互认可,才能达成真正的合作共赢。中国移民在美国已经有第二代、甚至第三代了。他们身上肩负着连接中美的重要使命。而我们海外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就是让他们时刻记得自己是华裔,是中国人。”
2010年,于静江组织在美华裔二代及三代青年,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国民族乐器文艺演出。隔着大洋,这些在美国出生的华裔孩子们用心传达着他们的心声:中国文化并不会在异乡衰败。他们不会忘记,他们永远铭记。这要感谢像于静江一样数十年如一日活跃在海外的文艺工作者们。
采访即将结束时,于静江谈起她的梦想。她希望能够在美国大地上建立起一个属于中国人的剧场,那将是所有漂泊在外的文艺工作者的精神家园。有生之年,她将一直为实现这个梦想而努力。
那么于静江的文化创业是成功的吗?通俗意义上讲,衡量一个商业是否成功的标准就是没有没赚钱。然而,一个文化从业者的责任心,和因此而创造的有益民族发展的文化价值,是无法用金钱单位进行等价衡量的。
会面结束后,我沿着加州的公路一路向西,不禁又陷入了思考。一直以来都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或者说,人为什么要读书。这里的“书”并不是指《新华字典》一类的工具书,也不是指在特定时期爆炸式出现的行业技术类畅销书。这个“书”是诗词歌赋、经史子集,是那些被驱逐于学生视线外的先贤文章,是那些和时代脱轨的、生涩而偏僻的“陈词滥调”。
身边不止一个朋友这样问过我:你读那些书,能有什么用?
问得人多了,我也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冷兵器时期的智慧,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确没什么用武之地。我虽然潜意识里知道读书当然是对人有益处的,可真正的好处在哪里,我既举不出什么现实的例子,又确实说不出什么更深刻的见解。
今天,我终于在于静江的身上找到了答案。
这些书或许不能成为谋生的工具,但是它们一点一点地累积,最终变成一个人的精神脊梁。它能支撑着你在贫困潦倒时不因为一点小利而失去了尊严,在名盛显达时不因为金钱权势而混乱了心智。它能让你双目清明,在三丈红尘中行走而不至于迷失自我。经年累月的阅读会在你身边形成一团正气,它吸引着具有相同气场的人走在一起。这些人都有着一样的特性:若为贫贱,那就修身自律,不给他人添麻烦;若为富贵,则有深沉的责任感,即便做不了治国平天下的伟业,也要在自己的领域中做一些有益他人的事情。
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那些一直求问读书到底有什么好处的朋友们,答案就在书里。
感谢于静江老师给我的启迪。责任感,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而这个社会所缺失的东西。
(责任编辑:小苹果儿)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
辽宁东戴河新区管委会与健康中国工 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讯:2025年5月8日上午,辽宁东戴河新区管委会与健康中国工程中医传承创新研究院在东戴河新区带土移植转化中心一楼路演厅隆重举行签约仪式。一、强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 5月26-28日,“瓷韵留香”——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青瓷博物馆隆重开幕。
- ・《少林点穴的隐秘力量》纪录片在郑州圆满杀青
- ・北京市侨联召开海外北京会座谈交流会
- ・侨智未来·创新人才发展活动举办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开幕式暨主活动在北京经开区举
- ・中国大片热映海外!“跟着电影游中国”启动
- ・医生创新之家、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国际合作联盟在北京亦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经开区举行
- ・侨智未来·信息产业发展专场活动在北京亦庄举办
- ・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学者项目
- ・2012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圆满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