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部回应抗议“减招”事件

来源: 作者:本台编辑 点击: 发布时间:2016-05-16 08:55:43

侨报网综合讯】针对近日社会关注的江苏、湖北两省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安排问题引发的担忧和抗议,中国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回应称,安排协作计划,是为了平衡各地高等教育资源的差异,调给外省的生源计划属于“增量”,不存在“减招”问题,同时本科录取率稳中有升。

1

资料图

据凤凰网报道,中国教育部网站5月4日发布《关于做好2016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编制和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称方案),要求高等教育资源丰富、2016年升学压力较小的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市),应在上年常规跨省生源计划和2016年协作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面向部分中西部省(区)的生源计划。

根据方案,江苏省协作计划调出19100人、生源计划调出3.8万人;湖北省协作计划调出13500人、生源计划调出4万人。方案发布后,引发社会关注。湖北、江苏等地的家长担心一些高校特别是位于本省的重点高校在本地的招生规模缩小。为消除部分考生和家长中引发了忧虑,中国教育部及两地教育部门进行了回应。

首先,对于为何会设高招跨省生源计划的问题。中国教育部有关负责人14日晚回应表示,由于历史形成的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不平衡,部分省份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各省高考录取率存在差距。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做出了“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决策部署。

据北京《新京报》报道,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郑若玲称,之前就有跨省生源计划,只是没有像这次这么引发关注。设置这项计划,就是为了平衡各地高等教育资源的差异,计划主要是给中西部这些高等教育资源欠发达的地区,增加当地考生的录取机会。

教育部负责人也指出,早在2008年,中国教育部就会同中国国家发改委,启动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每年专门安排增量计划,由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录取率较高省份的高校承担,面向高等教育资源不足、录取率较低的中西部省份和人口大省招生。该负责人表示,安排协作计划,以不降低各支援省份的高考录取率、本科录取率为基本前提。从实际执行情况看,各支援省份近年来的高考录取率、本科录取率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逐年提高2015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10年的15.3个百分点缩小到5个百分点以内。

那么,计划调出调入省份如何确定,为何是江苏等省份是生源计划调出?

根据跨省生源计划调控方案,其实生源计划调出省份共有12个,分别是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湖北、陕西和青海。而生源计划调入省份有10个,分别是山西、江西、河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
  
      这些省份是如何确定的?方案透露,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市)高等教育资源丰富、2016年升学压力较小,因此应进一步增加面向部分中西部省(区)的生源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在调入省份中,除了河南、湖南等高考大省,以及贵州和西藏等西部省份外,广东省也在其中。有分析人士指出,广东虽然是东部省份,但广东省的高校主要在广州,且与湖北等地相比,优质高校数量少很多。此外,由于广东是人口大省,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比较多,在实行异地高考之后,广东可能承受的高考压力比较大。据了解,2015年广东省的一本录取率为9.56%,而江苏省去年高考一本录取率为10.85%,湖北省为14.42%。

既然是为了平衡各地高等教育资源差异,那计划调出省份是否要“减招”,影响当地录取率?

关于江苏、湖北两省今年的计划安排问题,两省教育厅也已与教育部进行了沟通。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亲自回应,表示针对部分高考学生家长的诉求,江苏省各有关方面积极协调争取,得到教育部支持,高考不会出现“减招”问题。

此前,江苏省教育厅官方微博发布称,今年普通高校在该省招收统考生计划超过32.2万人(去年31.8万人),其中本科20.4万人(去年20.3万人)。据此,江苏今年在生源减少3.25万人的情况下,统考生计划总数和本科计划数均有增加,不存在“减招”问题。

郑若玲认为,调给外省的生源计划应该属于“增量”,在原有的招生计划基础上增加的名额,匀给其他省份。

一名接近江苏省教育厅的人士表示,此次江苏省调出的3.8万招生计划系指导性计划,目前初步安排为本科9000人,专科29000人。此外,“目前,江苏省教育厅正在与部分重点高校沟通,争取录取时考虑到江苏考生综合素质较高,能够追加部分计划。”

据了解,近年来,江苏、湖北等生源调出省份的一本录取率“稳中有升”。比如江苏省近三年来的录取率为,2013年10.29%、2014年10.54%、2015年10.85%;湖北近三年来的一本录取率为,2013年8.2%、2014年10%、2015年14.42%。


(责任编辑:本台编辑)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