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红访谈:有生活才会写出好作品

受访人:王永红,男,1942年6月生,湖北五峰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副研究馆员,作品散见《长江文艺》《长江丛刊》《草原》《三峡文学》《生态文化》《中国文化报》等报刊,出版长篇小说《父爱》,小说集《绝景》,小小说集《子虚村纪事》,文集《抱朴斋文集》(4卷),诗集《行吟山水间》,散文集《山水笔记》等10余部,曾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草原》杂志年度文学奖,《长江丛刊》年度文学奖,宜昌市“屈原文学创作奖”等奖项。
采访人:朱白丹,男,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水利作家协会理事、宜昌市夷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作品散见《文艺报》《北京文学》《电影文学》《芳草》《长江丛刊》《短篇小说》《青海湖》《现代作家》等报刊。出版小说集、散文集、电影文学剧本15部近300万字。曾获中国作协征文优秀作品奖、中国作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朱白丹:王老师好!感谢您接受夷陵文学访谈。您是如何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其间经历过哪些过程或曲折?
王永红:我的文学爱好起源于我在五峰二中读书时。我写的一篇有关春天的作文,引起老师的关注,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从而使我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58年全民大办钢铁,广大师生投入到这一运动中,而班主任向昌科老师却把我留在学校,要我在他的办公室里搞写作。两三个月时间,写了二、三十首诗歌。当年底,学校编辑了一本学生诗集,我一人占了五分之一的篇幅。后来进入县一中读高中,依然热爱写作,语文成绩特别好,理科成绩出奇的差,成了严重的偏科生。
1962年高中毕业,我回到了农村,初心不改,继续做着我的文学梦。白天在田间劳动,晚上在房间写作,不久后,竟胆大妄为写作起长篇小说来了!拟定了一部人生三部曲:《花红》《柳绿》《松长青》,忙里偷闲,陆陆续续写作了上十万字。1966年,文学被革命,作家被批斗,我怕引火烧身,狠心烧了手稿,同时还烧毁了我的6大本日记。
1971年11月,我招进五峰县文化馆做文艺创作辅导工作。领导强调只能辅导业余作者写作,为工农兵代言代笔,创作辅导干部本人只能以业余作者的名义发表。从1971年至1981年十年间,我四年抽调到农村工作队搞运动,四年抽调到公路工地搞政工宣传,办报纸,办广播,只有两年在文化馆做杂工。直到1982年以后,我才开始搞文化馆本职工作,也才开始进行个人写作,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我大多数作品都是在退休以后写的,真正用自己的时间,写个人的作品。迄今为止,已发表、出版文学作品逾300万字。
朱白丹:“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讲,发表处女作是人生当中重大的节日,非常兴奋,这是一种巨大的鼓励”。处女作对一个作家的成长影响很大,您的处女作发表于何时、何报刊?还记得背后的故事吗?
王永红:我的处女作是1964年写作的诗歌《天亮不忘五更寒》,发表在《宜昌报》上。
那年初,我被抽调到五峰县渔洋关区群力大队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农村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搞忆苦思甜活动。听老人们忆苦思甜,回忆起我的苦难家世,我创作了诗歌《天亮不忘五更寒》。至今还记得一些句子:“两岁就把亲娘死,小妹冻死在崖上”,“天亮不忘五更寒,翻身不把过去忘”,“千山万水追太阳,永远不忘共产党”。写完后投寄到《宜昌报》,很快就发表了。这是我在地区级公开发行的报纸上发表的第一篇作品,确实很兴奋。接着不断给《宜昌报》投稿,报纸也不断发表我的通讯报道和诗歌。当年底,我被《宜昌报》评为甲等模范通讯员,通知我到宜昌参加表彰大会,我人生第一次走出五峰大山,走进宜昌市,给了我极大的鞭策和鼓舞。
因为稿子写得多,发表的也多,在我们县里小有名气,县里把我当作人才招进县文化馆,当上了文艺创作辅导干部。

朱白丹:您的出生地在哪?您对出生地的评价。
王永红: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兵慌马乱,我父亲为躲兵拉夫,在湖北与湖南交界的湖南八峰山结婚成家,我1942年6月出生在这个小山村。但我在那里住的时间短,大多时间住在湖北清水湾外公家和渔洋关小河祖父家,十岁以后就很少去八峰山,所以印象不深。而对我的成长之地、生活之地的渔洋关小河爱得深切,是我真正的故乡。
朱白丹:著名作家贾平凹说:“人人都说故乡好。我也这么说,而且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说起商洛,我都是两眼放光。这不仅出自于生命的本能,更是我文学立身的全部”(《农民日报》2022年2月16日)。众多作家终身只写邮票大小的故乡,如鲁迅的绍兴鲁镇、老舍的北京胡同、沈从文的湘西边城、莫言的高密、贾平凹的秦岭商州、池莉的汉口、晓苏的油菜坡等等,有的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大奖,永载文学史册,您笔下的故乡是怎样的?
王永红:故乡哺育了我,我爱我的故乡,我爱故乡的山和水,草和木,我爱故乡的亲人和乡友。在我发表、出版的作品中,写故乡的人和事、景和情占一半以上,我门前的小河和小河流域的人和事,是我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我的长篇小说《父爱》、中篇小说《水猫子》和数十篇散文,都有故乡小河人的身影和故事。散文《小河十潭》十篇文章,是我对小河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表达了我对故乡小河的情和爱。我在已发表、出版的作品中,写故乡小河的篇什超百篇。
朱白丹:对您影响最大的中外作家及其作品的有哪些?
王永红:中外作家著作我读过的真不少,但说不出对我有什么影响。我偏爱的乡土作家及其著作对我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周立波、赵树理、柳青、浩然,他们的作品我认真读过,浩然的《艳阳天》我读过几遍,我佩服他把人真正写活了,想学而学不到家。

朱白丹: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辉煌,年轻人征婚都有“本人爱好文学”表述,当年这一标签十分吃香,给当事人加分不少。现在文学走向小众,请谈谈您的看法。
王永红:文学是少数人的事业,但少数人应该为多数人服务,不应该孤芳自赏。应该面向大众才有所作为,文学才有生命力。
朱白丹:您阅读文学以外的书籍有哪些?
王永红:除了文学书籍,阅读最多的是历史类书籍,比如《二十四史》我是认真阅读过的。其他类图书也有阅读,开卷有益。写作需要多方面的知识。
朱白丹:您写作是先拟提纲,还是一气呵成?
王永红:有腹稿,无提纲,构思好了再动笔。小文章一气呵成再修改,大点的作品,是泥巴萝卜揩一节、吃一节:写一段,停一停,一段一段写,然后链接合成。无论大小作品,我都会反复修改。长篇小说《父爱》(初版名为《享受父爱》)大改过五遍,《水猫子》由短篇小说修改成了中篇小说。
朱白丹:除了文学创作,您还有哪些爱好?
王永红:散步、养花。曾经喜欢捕鱼、钓鱼,十多年前陡然金盆洗手了,不想看到活鱼死在我手里。
朱白丹:您有没有作品被退稿后,又被其他刊物发表或更高级别的刊物发表的?如有,您如何看待?
王永红:有。我的中篇小说《水猫子》曾投地市级刊物,退信不用,而投省级刊物《草原》却用了,《逮鱼》也被《长江丛刊》用了。我认为退稿很正常,不必太在意,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编辑选稿、用稿,自有他的标准和道理。

朱白丹:与您最投缘的文友、作家有哪些?您们聚会时谈论文学创作吗?
王永红:最投缘的文友都是我的老师。比如《三峡日报》副刊部原主任韩永强,在我同他见面相识之前,他就在他负责的《三峡日报》副刊上发表了我数十篇稿子,以至于有人问他“王永红是一个何等的美女呀”,我们成了至交挚友。著名作家李传锋更是我文学创作的导师,我在《长江文艺》发表的短篇小说《水猫子》就是他指导修改并推荐发表的。他给我寄赠了他的所有著作,他是我写作老师,亦是我的亲密朋友。我的文友很多,我们聚会谈文学,也谈别的。
朱白丹:有一个成语叫“文人相轻”。您认为作家们、作者们应该怎样做到精诚团结、抱团取暖、共同进步?
王永红:文人本应相亲。宜昌本地的文人相亲、互相学习、抱团取暖,把文学弄得风生水起,成就非凡。文人相轻,有害无益,损人不利已!
朱白丹:您对初学者有什么建议?
王永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交朋友,广结善缘;多写多练,功到自然成;深入生活,有生活才会写出好作品。
王永红主要文学创作年表
一、发表
1954年,诗歌(处女作)《天亮不忘五更寒》,载《宜昌报》;
2012年,中篇小说《水猫子》,载《草原》第4期;
同年,短篇小说《小说四题》,载《草原》第8期;
2016年,中篇小说《逮鱼》,载《长江丛刊》第8期;
2021年,散文《小河十潭》(五题),载《生态文化》第9期;
同年9月23日,散文《散文精选》(三题),载《中国文化报》;
二、出版
1995年9月,出版小说集《绝景》,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9年10月,出版小说集《子虚村纪事》,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4年10月,出版民间故事集《五峰民间故事》,湖北人民出版社;
同年8月,出版长篇小说《享受父爱》,长江文艺出版社;
同年10月,出版评论集《刘德培研究》,湖北人民出版;
2014年5月,出版评论集《评说<享受父受>》。
2016年1月,出版文集《抱朴斋文选》(小说卷上;小说卷下; 诗歌卷),海天出版社;
2020年1月,出版文集《抱朴斋文选》(诗歌卷,续编),海天出版社;
同年2月,出版诗集《行吟山水间》,新华出版社;
同年10月,出版长篇小说《父爱》,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2年11月,出版散文集《山水笔记》,东方出版社;
三、荣誉、影响
2007年,主编《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五峰卷)》,获民间文艺山花奖;
2011年5月,被评为宜昌市首届“十大书香之家”;
2012年,中篇小说《水猫子》,获《草原》杂志年度文学奖;
2016年,中篇小说《逮鱼》,获《长江丛刊》杂志年度文学奖;
2021年12月31日,《中国文化报》刊发胡振栋、胡芳《王永红:土家山寨“最美文化人”》长篇通讯,介绍其感人事迹,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
同年,被湖北省图书馆学会评为“荆楚十大藏书名家”;
202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2023年7月,长篇小说《父爱》获宜昌市第八届“屈原文学创作奖”。
来源《兄弟同台》微信公众号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
民间艺术进校园,文化教育谱新篇 2025年5月28日上午,伴随着异彩纷呈的“舞台艺术”和民间社火的“广场艺术”展演热烈进行,“民间艺术进校园,文化育人谱新篇”暨天津市民间传统艺术协会“津派非遗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 5月26-28日,“瓷韵留香”——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青瓷博物馆隆重开幕。
- ・《少林点穴的隐秘力量》纪录片在郑州圆满杀青
- ・北京市侨联召开海外北京会座谈交流会
- ・侨智未来·创新人才发展活动举办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开幕式暨主活动在北京经开区举
- ・中国大片热映海外!“跟着电影游中国”启动
- ・医生创新之家、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国际合作联盟在北京亦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经开区举行
- ・侨智未来·信息产业发展专场活动在北京亦庄举办
- ・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学者项目
- ・2012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圆满召开
- ・民间艺术进校园,文化教育谱新篇 天津市民间传统艺术协
- ・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发展促进会会长、中国丝路集团董事长
- ・王永红访谈:有生活才会写出好作品
- ・讲好绿色“一带一路”故事培训班举办
- ・安哥拉共和国总统、非洲联盟主席若昂·曼努埃尔·贡萨尔
- ・大型百集系列访谈录《荣耀时刻》——励印龙、李文华
- ・2025“非洲日”招待会在北京举行
- ・英国非遗考察团走进江西婺源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 ・2026中国教育春节联欢晚会启动仪式在京隆重举行
- ・2026“一带一路”传统医药发展交流与合作大会暨首届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圆满召开
- ・2012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
- ・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学者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