挎盒子炮的宜昌二中校长——宜都故事家刘涛深情回忆外公李仲恭

来源: 作者:小编 点击: 发布时间:2025-11-04 10:53:24

中国文旅传媒网湖北宜昌讯(通讯员刘涛)八十载光阴在历史长河里不过一瞬,可当我站在秋日的阳光下,望着宜昌二中那栋爬满爬山虎的老教学楼时,总觉得有个身影从未走远——他就是我的外公,李仲恭。

记忆里最早关于外公的物件,是那把静静躺在木盒里的驳壳枪。枪身乌黑,枪管带着岁月磨出的暗光,枪套上的铜扣在阳光下泛着沉实的光。小时候不懂这“盒子炮”的分量,只知道是外公的宝贝,他总在阴雨天的午后,坐在藤椅上慢慢擦拭,棉布划过枪身的声音,像在诉说一段遥远的故事。

后来我才明白,这把原产德国的手枪,陪他走过了最峥嵘的岁月。从山东安丘的游击队里,他握着它打游击、反扫荡,枪托抵过他的肩窝,也映过硝烟里的晨曦;在八路军独立团的阵地上,它曾是指挥作战的信号,一声枪响,便是冲锋的号角;到了鄂西南五峰县任县长时,它又成了护佑一方百姓的象征,枪里的子弹,始终对准欺压民众的恶势力。


01.jpg


1954年,外公带着这把枪,走进了刚筹建的宜昌二中。那时的校园还是一片黄土坡,教室里的课桌和椅子都是缺胳膊少腿,学生们穿着补丁打补丁的衣裳,眼里却闪着对知识的渴盼。湖北省委领导说,新中国要站起来,教育得先立起来,派谁来掌舵这所新学校呢?他们想到了李仲恭——这个能在战场上拼杀、也能在地方上治理的硬汉子。

于是,宜昌城多了道奇特的风景:一位校长上下班,身后跟着警卫员,腰间还挎着盒子炮。有人觉得新鲜,说校长配枪太“扎眼”,外公却总说:“枪是用来护着的,以前护家国,现在护娃娃们读书的地方。”他真的用这把枪“护”过校园——有回几个流窜的混混想闯进工地偷建材,外公听到动静,从办公室里走出来,手按在枪套上,没说话,眼神里的锐利就让人不敢再往前。可转身对围过来的学生,他又会笑着松开眉头:“别怕,有我在,你们只管好好念书。”


02.jpg


他的办公室里,一边摆着公文和课本,另一边就放着那把驳壳枪。白天,他是拿着粉笔在黑板上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李校长,声音洪亮得能穿透操场;傍晚,他会提着马灯去检查学生宿舍,给踢掉被子的孩子掖好被角,枪套蹭过木门的轻响,成了许多学生记忆里最安心的夜曲。有学生后来回忆,总见李校长一边擦枪,一边看墙上的课表,仿佛那枪和粉笔,都是他的武器——一个打跑了侵略者,一个要敲开蒙昧的门。

1957年,外公调离二中时,把盒子炮上交了。他说:“校园里太平了,枪该去更需要它的地方。”后来他任宜昌地区行署卫生局长,办公桌抽屉里再也没有枪,取而代之的是厚厚的卫生防疫手册。可他走路的姿势没变,腰杆挺得笔直,说话掷地有声,像当年在课堂上训话时一样,带着军人的硬朗和长辈的恳切。

1996年外公走的时候,我在他的遗物里找到一张泛黄的照片:他站在宜昌二中的校门口,穿着中山装,身后是刚盖好的教学楼,手里没握枪,捧着一本课本,笑得像个得到奖状的孩子。


03.jpg


如今,抗战胜利80周年了。校园里的老槐树长得愈发茂盛,学生们穿着整齐的校服,在操场上跑操时的口号声,能传到很远的地方。我常常想,外公那把盒子炮里的子弹,或许从未真正射出过,因为他用另一种方式守护了更多东西——用粉笔在黑板上种下的希望,用校长室的灯光照亮的夜晚,用一生的坚守告诉我们:所谓英雄,不是永远握着枪,而是无论在战场还是校园,都揣着一颗护佑家国、哺育后人的滚烫的心。

风吹过老教学楼,粉笔灰似的阳光落下来,像外公当年站在讲台上时,洒在他肩头的光。我知道,他一直都在。

(本文作者刘涛,1964年生,湖北宜都人,喜爱文学与音乐。退休前为国企高管。现任宜都市故事学会副主席。)

(供图:本文作者刘涛)


(责任编辑:小编)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