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制造“偶遇新闻”的真实动机
11月4日,《人民日报》批评部分领导因沽名钓誉之心制造偶遇新闻,在网上引起震动。这个新闻之所以引起网友的共鸣,是巧合性事件普遍化所致。偶然性的巧合并不奇怪,但巧合的东西不能频发,多了就不叫巧合了。
以主政一地的官员在公交车上、地铁里偶遇记者为例,他们平日里习惯专车接送,难得乘坐公交车或者地铁。刚好有记者站在这类官员的面前,并且很自然地攀谈起来,如此“偶遇”,让记者撞上一次是有可能的。但是不同地方的领导,每有平民生活体验,总能偶遇记者,并且出现“偶遇新闻”,确实容易令人产生质疑。党报评论指责这是官员沽名钓誉之心助长这类“偶遇新闻”,固然没错,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偶遇新闻”的深层原因。
和市民挤公交车或者挤地铁,肯定没有专车接送那样舒服,如果不是特殊的工作需要,或者是官员的个人出门习惯,就必然有特殊动机。问题在于,挤个公交车地铁,对官员来说有啥直接利益呢?熟悉官场规则的人都清楚,官员升迁与个人形象关系甚大。一个官员所在的单位,年度内被媒体曝光批评三次,本年度甚至下年度的升迁机会就可能被取消;年度内关于个人政绩的正面报道多了,引起组织部门注意,直接被上司赏识的几率大增。
所以,官员制造偶遇新闻炒作自己,目的不只是为了一时名声的宣扬。通过这个手段讨好上司、给自己的升迁增加砝码才是真正目的。这样,批评官员的“偶遇新闻”,显然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官员热衷沽名钓誉,而要找到沽名钓誉的动机是什么才行。
女为悦己者容。能让一个女士甘愿耗费大量时间、耗费不少化妆品精心装扮自己,表面上看是因为这个女士爱美,但是她爱美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最清楚。对于那些在公共交通工具内和记者动辄偶遇的官员来说,瞬间能和记者掏心窝,记者也不经报选题,径直做报道,如此“巧合”没准儿是地方政府事先安排的必修功课。
避免类似颇具特色的“新闻”,有必要批评当事官员动机不纯。但若就此打住,未免有点前功尽弃了。官员的选拔和升迁,老百姓最有发言权。看看那些腐败官员在落马前,有关他们的绰号和顺口溜,早在当地流传。有些在位官员的顺口溜,甚至出现在互联网上。这种老百姓口碑的评价如果得到重视,官员被“带病提拔”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
相反,如果在提拔官员时,不在乎被考察对象的民间口碑,只看其媒体上的口碑,是不是会有点偏离实际情况呢?“偶遇新闻”有点臭了,但是如果要让别出心裁的沽名钓誉新闻绝迹,还需要在提拔官员时倾听更多的群众意见,以真正的群众评判为标准。
(责任编辑:刘海明)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
乒乓共筑文化桥梁,德国带动中欧合 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讯:据德国慕尼黑金丝结中心消息,2025年4月22日,德国国家乒乓球队总教练、前世界冠军约尔格·罗斯科普夫(Jörg Roßkopf)应德国文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 5月26-28日,“瓷韵留香”——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青瓷博物馆隆重开幕。
- ・《少林点穴的隐秘力量》纪录片在郑州圆满杀青
- ・北京市侨联召开海外北京会座谈交流会
- ・侨智未来·创新人才发展活动举办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开幕式暨主活动在北京经开区举
- ・中国大片热映海外!“跟着电影游中国”启动
- ・医生创新之家、京津冀生命健康产业国际合作联盟在北京亦
- ・2024首都侨智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经开区举行
- ・侨智未来·信息产业发展专场活动在北京亦庄举办
- ・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学者项目
- ・2012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圆满召开
- ・乒乓共筑文化桥梁,德国带动中欧合作
- ・土耳其驻华大使馆庆祝4月23日国家主权日和儿童节
- ・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推动中国参与拉合尔2025健康、工
- ・龙影业株式会社代表团访问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
- ・2025第四届中国·邱县食品博览会圆满举办
- ・数字人民币全球化布局与中国自贸区升级战略-2025
- ・加纳大学孔子学院成功举办2025年“国际中文日”活动
- ・第八届中国国际管道会议(CIPC)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
- ・“魅力中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联合国中文日
- ・乐韵歌盛世 金声颂中华2025京津冀大型公益合唱汇启
- ・首届世界香具文化大会暨高峰论坛在浙江龙泉圆满召开
- ・2012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
- ・美国迈阿密大学访问学者项目